第一百五十一章 一触即发(2) (第1/2页)
毫无意外的,当史钰以吏部尚书之名,向御前呈递了涉及中枢、地方职官的奏疏,御前在停了些时日,由内侍发派至中书、门下两省复议,这不可避免的在朝堂上下引发了不小轰动。
中枢、地方所缺职官,在过去不知被多少人盯着。
官场上一步落步步落。
有多少人,能力有,年龄够,但就因资历稍浅或门第不显,终难登高位。
所以谁能上去,有时看的就是时运。
时运亦属实力的一部分。
从表面上来看,这次所涉只是这些职官,实则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晋升的人,他们原有职官会空缺,这又会使另一批人有所动,直到依次递减下去,到了最后一步,才算真正的消停下来。
因此在轰动之下,无数双眼睛汇聚中书、门下两省。
朝堂如棋局,落子之声未绝,人心已随局势起伏。每一个职位的更迭,都似投入湖中的石子,涟漪不断向外扩散。
亦是这样,暗地里的行动悄然展开。
有人暗中奔走,托关系、递帖子,企图在名单最终定下前搏一个机会;也有人冷眼旁观,盘算着局势变化将如何影响自身前程。
“果然是这样啊。”
中书省,右相国署。
王睿倚着官椅,面无表情的盯着眼前奏疏,不知过了多久,王睿言语间透着几分释然,苦笑摇头起来。
“相国。”
站着的心腹,看了眼身后堂门,随即转身对王睿低声道:“史钰所呈这份奏疏,在朝引起不小轰动,今下中枢一应有司,不知有多少在私议此事,更有不少人在密切关注中书、门下两省。”
“所以呢?”
王睿眉头微挑,看向自己这位门生。
此人很早就追随他,今任中书省直省舍人,为人机敏,办事稳妥,遇到些很难抉择的事宜,王睿常会听取他的意见。
李乾:“……”
自家座师何意,他听出一二了。
“你不会真觉得,这样引得朝堂震动的奏疏,是史钰敢擅自写下的?”王睿向前探探身,盯着李乾说道。
“别忘了,在此前吏部也好,史钰本人也罢,是向御前呈递不少奏疏的,涉及到的皆与所缺职官相关。那些奏疏皆如泥牛入海,毫无回音。唯有这一份,被御前发派到中书、门下两省审议,这意味着什么?”
李乾喉结上下蠕动,到嘴边的话,怎样都讲不出来。
这些他如何猜不到。
可这次涉及到的职官太多,且不止牵扯中枢,还牵扯地方,如果中书省这次,没有任何犹豫就通过了,这对自家座师是不利的。
“自我朝开创以来,门下省鸾台侍中这等要职,何时由吏部尚书单独上疏举荐过?”对李乾的心思,王睿如何看不出,直接提及另一件事。
“相国说的是。”
李乾低下头行礼,“按旧制,所涉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要职,俱要召开御门听政,由朝中重臣举荐,终汇于吏部联名呈递,以供天子铨选。”
“少数,是由天子直召御前廷议商榷,但需吏部主官在场,明确后以吏部联名呈递,再至御前。”
“品出什么没?”
王睿双眼微眯,盯着李乾道。
“品出了。”
李乾轻声回道。
这就是天子啊。
王睿倚着官椅,表情有几分复杂,这次史钰做的事情,讲好听些,是天子要走一遍流程,但也仅是流程罢了。
如果中书、门下两省复议存有偏差,导致这次流程出现问题,那天子或许不会做什么,但所缺职官肯定不会随意授予的。
天子这是在告诉所有人。
要么照规矩办事。
要么就涛声依旧。
根本就不给人第三种选择。
可问题是,谁敢做后者?
反正他王睿是不敢!!
这些年博弈、斗争下来,谁从天子身上占到便宜了?
没有!!
即便是城府极深的徐黜,是,他用他的死,换取了徐氏一族得以延续的机会,可代价呢?
这仅是一个死吗?
那些投效到徐氏门下的人,眼下还有多少?
少之又少了!!
关键还不止这样,崔氏也蒙受了极大损失。
皇后是没有被废,可皇后却没有与宫外联系,这代表着皇后已彻底依附皇权,一应事宜皆以天子为重。
这个时候,他要是敢唱反调,别说他能否谋得左相国之位了,他现在的位置都保不住,不止是这样,他的女儿,恐也会有威胁,前皇后,即便加了尊号,那也终是前皇后,那跟现皇后是有差别的。
李乾想的是什么,王睿一清二楚。
无非是想占这次事件下,能够叫朝中的人知道,他这位右相国不是摆设,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这样,空缺的左相国之位,就能根据形势有所推动。
可在张洪举荐门下省鸾台侍中一职,王睿就知这绝不是他能去想的。
天子给的,那才是你的。
天子不给,你不能去抢。
“相国大人。”
在此等境遇下,门外响起一道声音。
李乾收敛心神,侧首看去。
在他注视下,一青年低首走进。
“所涉吏部奏疏,门下省已通过审议。”
在王睿注视下,青年毕恭毕敬作揖行礼。
“怎会这么快!”
李乾带有不可置信,看向青年说道。
“回大人。”
青年听后,立时回道:“散骑常侍召集门下诸官,开启了省议,虽有一些职官没有参加,但该省议是符合朝制的。”
这!!
李乾瞪大眼睛,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受先前朝局的影响,门下省两位鸾台侍中悉数被罢,虽没有牵连到清算中,但今后再无仕途可言了。
而今门下省,是由当朝国舅,鸾台侍中黄琨主持大局的。
可问题是再快,也不能这般快吧。
最起码要等上几日,把样子做足再说吧。
现在是一点样子都不做了吗?
“去吧,召集中书省在值诸官,来本相处开启省议。”在李乾思绪万千下,王睿平和的声音响起。
“是。”
青年不敢有迟疑,立时行礼应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