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分封诸子,屏蔽华夏 (第2/2页)
“妹妹之意,我已知之!”
见郦素衣性子佛系,对现状心满意足,郦嵩点头而叹,颇能理解妹妹的想法。
毕竟凭郦、张两家的关系,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只高不低,何必参与危险的夺嫡事宜。何况妹夫暂无更替太子之意,今若强行蹚浑水,怕不是对不起妹夫张虞。除非说张虞有换太子之意!
“对了!”
郦素衣念起一件事,说道:“近来偶听陛下说,诸皇子渐渐年长,他欲分封诸子为王,不知兄长可知此事?”
“略有耳闻!”
郦嵩喝了口茶,说道:“陛下既已登基,太子又入主东宫,诸皇子按制理应封王。”
“兄长看能否和陛下说说,帮漳儿讨个好封地。”郦素衣说道。
“嗯~”
郦嵩沉吟片刻,说道:“除代王爵位已定外,余者诸子封地不知。妹妹既有所求,为兄稍后拜谒陛下。”
“有劳兄长了!”
“分内之事!”
郦嵩说道:“漳儿年岁尚小,依陛下言十八岁方能外镇地方,其中随时能更改封地,妹妹倒无需多忧!”
“如此便好!”
在郦氏兄妹商讨皇子封地之时,今张虞则思考如何分封诸子。
辽阔的东汉十三州舆图悬挂于墙上,张虞依坐于前方,目光注视舆图,遂陷入深思之中。
“陛下欲分封诸子,何不如效后汉之制,名为封国之君,实有国相治下。”郭图小心翼翼,说道。
张虞淡淡说道:“如依旧制施行,封地便乃诸子囚笼,何不如留居于长安,还能省诸子分封费用!”
“那不知陛下之意?”郭图问道。
张虞沉吟几许,说道:“朕欲效周汉之制,将诸子分封于边郡之地,以为中国屏障。”
分封制与郡县制优劣不同,如果站在帝制角度上看,郡县制必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但若从社会层面上看,其结果又是不同。
如郡县制下的国家为了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及保持政权的稳定性,不断会限制地方上的自主性。而观分封制下的国家因外部敌人会不断强化自我,以保证强大的军队,及先进的科技。
当然了,分封制下的国家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消弭内部矛盾,扩展文明边界。
华夏一词源自于周,然在周朝时华夏文明所覆盖的地区仅雒阳至长安的京畿地区,晋封于河东乃是为抵御赤狄,卫是为了控制殷商旧民,甚至在雒阳的熊耳山地界当时都有蛮夷。齐鲁二国更不用多说,乃是为抵御东夷与淮夷。
燕国之所以会分封至幽州,乃是周人沿太行山追击殷商旧部,一直追杀至燕地,之后被周王室留封于幽州。因道路断绝之故,燕人长期与华夏诸国断联,甚至一度差点被蛮人亡国,最终由齐国出兵,北援燕人,方助燕国延续国祚。
不过周文明(华夏文明)因分封而兴,其王朝也因分封而亡国,但分封诸国却让中国、华夏二词概念深入人心。
至西汉中期之前的封国,极大扩展汉人这一概念,扩展了汉帝国早期的领土,经汉武帝儒家文明改造,遂让大一统概念深入人心。但边缘地区因种族、文明冲突之故,华夏文明不能覆盖,未能将大一统深入人心。
故对张虞而言,他有一种自我的使命,那便是延续周汉之政,将华夏文明进一步向外扩展,尤其是南中、交岭、辽东、河西、河套诸地虽有被汉帝国所据,但汉文明并未深入到以上诸地,蛮夷在当地依旧强大。
故基于以上之想法,分封诸子于边地乃有利于华夏文明的扩展,并能将大一统概念深入于边地。
“前汉分封诸王,遂有七国之乱,陛下宜当三思啊!”郭图劝道。
张虞望着天下舆图,自信说道:“七国据有富庶之地,起兵反叛不足为奇。然朕分封诸子,乃欲令诸子守疆,如封于南中、辽东、河套、河湟、交岭诸郡,是为屏蔽蛮夷之用。以上贫寒之地不及中国富庶,安会有诸国反叛之事?”
张虞并不担心他设计的分封制会危及中央,毕竟以上诸郡不说内部蛮夷需汉化,其势力与中国相比,其差距实在太大。
如果真有诸侯王能凭一隅之地灭了中央政权,复刻朱棣靖难之役,张虞怎会不欢喜呢?
与朱允炆相比,朱棣不优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