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星辰与存在 (第2/2页)
“天理尚存?”高见愈发觉得这对话指向了某种惊人的真相。
话已至此,日夜游神相互对视,似乎下定了决心。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道:“既然如此,那不妨对你和盘托出。或许,你背后那位存在,真有能耐救我等脱离这无边苦海。”
“这些隐秘,乃是我等昔日有幸聆听阎罗讲道时所得。诸天万界,能闻此秘者,屈指可数。若非眼下局势已至如此地步,我等决计不会透露分毫。”
“既已决定要说,又何必赘言。”高见有些不耐烦。
真是婆婆妈妈,要说就说。
日夜游神并未因他的不耐而恼怒,反而以一种异常庄重、同步的语调继续说道:“此非赘言,而是必要之敬畏。你不理解,不明白,这是何等伟业,何等壮阔!能亲耳听闻阎罗讲述此等奥秘,是何等无上的荣幸!”
高见轻轻叹了口气,但神色却真正凝重起来。
他回想起自己曾凭借锈刀窥见欲界景象,感知过世界生灭之意的浩瀚,深知这宇宙间隐藏着远超常人想象的宏大规则。
日夜游神如此态度,恐怕接下来要听到的,会是大消息。
见高见收起了之前的随意,日夜游神才开始正式讲述,他们的声音在黑暗中回荡:
“万物众生,其数如恒河沙,不可计量。而所有存在之物,若要存续,都必须有一个绝对的‘根基’。就如同万事万物皆循因果,凡有果,必有因。今日你站在此地是‘果’,背后必有你来此的‘因’,而这‘因’本身,又必然是其他事物的‘果’。因必为前因之果,果必为后果之因,如此循环往复,因果链条绵延不绝,近乎无穷。”
“那么,问题来了,高见。”他们的声音带着拷问的意味,“你可知这因果循环,追溯至终极,其终点是什么?”
高见心念一动,结合之前的对话,已然明了:“不会就是你们所说的那个‘根基’吧?”
他当然,这种无限回溯在逻辑上需要一个起点,一个不再被其他原因所决定的“原因”。
只是那些东西太玄乎,平时他懒得考虑。
“正是!”日夜游神的声音带着一种揭示真理的激动,“这便是所谓的‘根基’!祂可以是、也必须是其他一切的原因,但其自身,不能再有原因!祂是因果链条的绝对起点,是支撑起整个煌煌大厦的基石!”
“试想,这是何等宏伟、何等不可思议的存在?万事万物,无穷因果,皆构筑于祂之上!”他们的语气骤然变得低沉而恐惧,“但反过来说,万物的存续,也完全依赖于祂的稳定。一旦这‘根基’厌倦,或是稍有异动……那么,依附于其上的无穷事物,将因失去存在的根本原因,而瞬间化为幻梦泡影!根基一动,则万物崩灭,因果链条上的所有存在,都将荡然无存,归于彻底的虚无!”
高见眉头紧锁,这描绘的景象确实令人不寒而栗。
日夜游神没有给他太多消化的时间,继续说道:“于是,便有了星辰的出现。”
“星辰,便是为那些可能、或已经失去‘根基’维系的事物,提供的一个替代的‘原因’,一个避难的锚点!漫天星空,四象、五星、九曜、十二元辰、二十八宿……这些亘古运行的星辰,它们的光辉,便是在那终极的虚无威胁下,为万物提供了一条存续之路。在‘根基’动摇,万物即将化为飞灰之际,可以选择将自身的存在‘原因’,寄托于某颗星辰之上!”
“以自身伟力,担负起他物存续之重责!这便是星辰!”
他们的声音达到了一个高潮,同时指向下方那透出星空的裂隙:
“而你眼前这道裂隙,并非寻常的空间裂缝。它是一条……穿越星辰的裂隙!穿过这个洞窟,你将失去星辰的庇护!所以,你将荡然无存!比死亡更加虚无的荡然无存!”
所有的信息汇聚于此,日夜游神说出了一个可怕的事实。
“那条通道,那条链接阳世的裂隙,其路径必须穿越这片星空!”他们的声音带着肯定,“必须从这里过去。我们与阳间的一切联系,都是倚仗这条裂隙方能实现。”
“也就是说,你们希望我……或者说,我背后的那个存在,”高见的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手中的锈刀,“能够找到这条裂隙的某种破绽,一种更安全、更有效利用它的方法,从而……将你们,或者至少是这地狱的部分存在,从这困局中‘救’出去?”
日夜游神的沉默等同于承认。
片刻后,他们才说道:“只是一个渺茫的希望罢了。但为了这一线希望,我们愿意将此裂隙的存在与你共享。你若想借此与阳世神朝联系,也请自便。”
“啊,我明白了。”高见点了点头,不再深究对方的算计。既然目标一致,至少暂时可以合作。他直接问道:“那就这样吧。我要如何联系对面?”
日夜游神的回答简单得令人意外:“写信即可。写一封信,用一根绳子系好,递过去。”
“就这么简单?”高见挑眉,这方法听起来近乎儿戏,与穿越星辰裂隙的凶险描述格格不入。
“这可不简单……”日夜游神异口同声。
“穿过星空之后,你就要靠自己来维持绳子和信的存在,你将是信的‘原因’,你的存在会因此而淡薄……你将自己的‘存在’分享给了绳子,传递的信息不能太多,传递的物质必须简单,因为事物越是特殊,就越是需要足够多的存在。”
“一旦你自己的存在不够支撑,就会直接灰飞烟灭。”
“完成传递之后,你需要尽快和其他事物建立因果联系,稳固自己的存在,不然你会逐渐消失,到时候你自己虽然存在,可其他人再也看不见你了。”
“这就是所有需要注意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