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0章 方言破医考玄机,开始放暑假了(二合一章) (第1/2页)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听得方言班上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帮人的实力,他们是知道,人家都说难了,那他们复试的时候遇到同样程度的难题,到底能不能过的了关呢?
一时之间搞的现场大部分人都惴惴不安的。
就在大家互相讨论但是又没讨论出结果的时候,大家渐渐的都把目光转移向了方言。
因为他们看到方言露出思索状,一直在想问题。
要知道平常看病的时候,都没怎么见到他露出这种长久的思索的表情。
要说方言被这些题目难住,他们肯定是不相信的,大家感觉,一定是他在思索一些其他的问题。
就在这时候宋建中已经忍不住对方言询问道:
“方哥,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方言一怔,这才回过神来,说道:
“我在想考官的思路到底是什么?”
“考官的思路?”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没太明白方言大人想表达什么意思?
这时候江苏的那些同学里,有人说道:
“这还不明显吗?考官的思路就是把大多数人拦在外边,筛选出符合他们要求的少部分人。”
方言摇摇头:
“不,我是想说的更深层次的……”
他欲言又止,在场也有几个人和方言接触时间比较久,大概是明白方言想表达什么意思了。
孟济民就说道:
“你是想通过猜测出题老师的意图,来分析他们出这些题目的底层逻辑?”
此话一出,顿时周围安静的人群又热闹了起来。
方言是想通过这些已知的题目来分析,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来出题?
除了把大多数的人拦在外面,他们还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如果光是刁难的话,这些题目应该不会通过卫生部的审核。
方言等众人议论稍歇,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口茶,清了清嗓子说道:
“大家先别急着慌,正如现在我们已知情况,刚才几位江苏的同学把题目说得很细了,大家不要被这些看起来刁钻的问题难住,我认为这反倒是好事……至少咱们可以猜到考官的思路,心里能有个底。”
听到方言这话,所有人都好奇的看向他。
越是在大家摸不着头脑的时候,方言站出来反而越能让大家镇定。
毕竟这会儿除了他,好像大家都没有太多积极的想法。
方言他走到会议室的黑板前,拿起粉笔在上面划了个大圈,在场所有人都闭上嘴,老老实实的看着方言,心想看看他到底要弄个什么出来?
就连刚考完试,士气低落的那帮江苏的考生也都被方言吸引住了。
这时候只听到方言说:
“咱们先拆拆这些题的路数。第一,重经典,但不考死记硬背。你看《伤寒论》那道题,给医案让你对应原文,还要辨析机理,这是考你‘能不能把书里的话用到活人身上’;《金匮要略》的水气病鉴别,考的是‘能不能从相似症状里揪出核心差异’。这说明啥?死背条文没用,得把经典嚼碎了,变成自己的东西。”
他又画了条竖线:
“第二,贴临床,还得懂‘为什么这么治’。面试问过江龙藤的炮制差异,其实也不算是刁难人,而是考‘用药能不能因地制宜’。岭南潮湿,炮制可能偏于祛湿;中原干燥,或许更重存性,这背后是医理对地域的适应,考官要的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人。”
“当然了,没考虑到考生没有去过岭南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过我认为回答只要能够贴近题目,应该不会扣多少分,毕竟不是说错了,只是没说的多深入。”
听到方言这么说,刚才那个抱怨的江苏同学,脸色还好看了不少。
方言的分析有道理啊!
至少自己是回答了,不是答错了。
方言的粉笔在黑板上快速的写了几个关键点,最后粉笔尖在“医古文”三个字上顿了顿然后说道:
“第三呢,就是打底子,古文和临床要通着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那题,翻译是基础,解释‘掉’颤动和‘眩’眼花是考你对古义的理解,最后结合临床说肝风内动的证型,是逼你把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病症。这就像咱们看病,望闻问切后,得把脉象舌苔和病机串起来,一个道理。”
说到这儿,他转过身看着众人:
“至于出题人的偏好,刚才的题里藏着答案,岳老他们这辈人,一辈子讲究‘经典为根,实践为魂’,既怕年轻人丢了老祖宗的家底,又怕学了理论不会看病。所以题目才会既抠经典细节,又往临床实处扎,还捎带着地域特色的考量,毕竟中医的根,本就扎在各地的水土里。”
有同学忍不住问:
“那咱们该怎么应对?感觉要学的太多了……”
方言放下粉笔,稍微思索后说道:
“根据目前所知道的情报来判断,我认为应对方法是……抓大放小,抓‘理’不抓‘题’。”
听到他这话,少部分人眼前一亮,更多人露出迷茫的神情。
方言再次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点了点,说道:
“大家经典条文其实已经背的差不多了,就算是有一些地方没有背到,也不用死记或者去赶工,像《伤寒论》里‘汗、吐、下’后的变证机理,《金匮》里各类杂病的核心鉴别点,这些其实大家吃透,今天的笔试应该就没问题了;医古文每天抽半小时读一段,把常用的词义比如刚才的‘掉’记牢;至于临床用药,多想想‘为什么这个地方的药这么用’,比如岭南多湿,他们的药偏清利,中原多寒,用药偏温通,把这些道理琢磨透,遇到生题也能顺着思路推。”
他丢下粉笔,从讲台走下来,走到众人中间:
“你们别忘了,咱们每天在这儿看诊,处理的都是活生生的病例,刚才江苏同学说的‘过汗伤阳’‘水气病鉴别’,咱们上个月不就碰到过类似的患者?把诊室里的经验和经典对上号,比瞎刷题有用得多。”
“说句实在的,这次考试难,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刷掉人,但更是为了选出真能扛起中医的人。”
“大家能走到复试这一步,哪个不是啃过《黄帝内经》、摸过千百个脉的?别被几道题吓住了。”
“我认为考官想看的不是‘全才’,是‘有根有魂’的中医,这个根在经典里,魂在就在临床上。”
说完后他顿了顿:
“大家都不要愁眉苦脸的,放宽心,我认为只要把咱们平时看病的本事拿出来,把对中医的琢磨亮出来,就够了。”
一番话下来,刚才凝重的气氛散了不少,有人已经开始低头翻笔记,嘴里念叨着“《伤寒论》的变证……”
还有人互相打气:
“对,咱们天天实战,怕什么?”
方言见到现场的气氛终于缓和了下来,就知道自己说的这些话是有用的。
接着他又对着来报信的江苏中医师们道谢:
“今天真是多谢各位专程过来讲这些情况。”
方言对着几位江苏考生拱手道:
“这些题目细节,对我们接下来准备复试太重要了,你们刚考完就跑过来细说,这份情我们领了。”
这时候正在互相打气的众人们也才反应过来,今天确实应该好好感谢一下这第一批的考生带回来的情报。
方言这边看了一眼手表,刚才说了一顿,又分析了一会儿,这时候已经到五点了,于是他转头对谢春荣招呼:
“春荣,带这些同学们去食堂里,他们跑了一下午,肯定饿了,我签个条子让食堂做几个小炒,问问大厨会不会江苏那边的菜……”
听到方言这话,几个江苏考生对着方言说道:
“方大夫你们这也太讲究了,搞的我们不好意思……”
方言笑着对几人说:
“别客气,就当在自己家。”
见有人要推辞,方言按住他的胳膊:
“哎,咱们都是学中医的,说这些就见外了。朱老是我家里亲戚,此外南通医院在破格救心汤的工作上对我支持也很多,现在你们到了京城,还给我们提供的第一手的考试情报,我这点招待算什么?”
他特意看向那个被“过江龙藤”难住的考生:
“尤其是你,刚才那题能答出个大概就不容易了。等复试完了,咱们找个时间好好聊聊各地药材的炮制,到时候我再送你一本我们这边的《中药炮制学》。”
一番话既周到又热络,把客气话融进实在的关照里,让几位江苏考生心里很感动,之前考试的疲惫还有紧张也消了大半。
等到把这几位送去食堂吃晚饭,方言他们差不多也该下班了。
方言对着班上的同学说道:
“今天6号才开始,我们还有好几天的时间才考试,每天都可以获得最新的消息总结补充,大家不要有压力,回去后好好休息。”
众人听到后也是纷纷答应下来。
然后就散会各自回家。
接下来方言收拾收拾,去了一趟住院楼层,这几天收的住院的人也不少啊,他得过来瞧一瞧。
这边人今天聊天的内容也是中医研究生复试。
这还是个热门话题,就算不参加考试的人也比较关心今天的情况,有些人已经得到了消息,知道今天考试内容非常的难。
这会儿正在讨论今天的题目呢。
见到方言来了,一个个纷纷和方言打招呼,顺便也询问他有没有听说今天考试内容。
方言对着围过来的人回应了一番后,他们又把题目说出来,让方言解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