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观与净土破障篇第一集 (第1/2页)
上净下界法师宣讲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学人这次跟大家讨论的主题,是我们佛教的破障法门。我们每一个人开始修行以后,都要有两套的修行的方法,一个是让我们增上的方法,一个是破障的方法。增上的方法,每一个宗派都不一样,天台宗修习一心三观,净土宗修忆佛念佛。所以怎么让我们一个人进步,那各有传承。
但是从障碍的角度,不管什么宗派,大致上都是差不多的。你修净土宗,修天台宗、修唯识宗,所产生的障碍,大致上就是两类:一种叫做业障,一个叫做魔障,任何一个宗派都是一样的。那么这种障碍的破除,如果没有做好,那我们可能前面的修行就前功尽弃了。就像你开车一样,你这个车子非常的坚固,速度也非常快。但是如果你路上的石头不清理,你可能撞到小石头还好,要撞到大石头你就整个翻车了。所以破除障碍是我们佛教里面非常重要的功课,千万不能忽略。
我们今天要谈两个重点,第一个、业障是怎么形成的?第二个、当业障已经形成了,我们应该怎么把它消灭!就谈这两个重点。
佛教对人生观的态度是这样子:
佛教的人生观是一种水流的思想——恒转如暴流。
那么这个水流有两种特性,一种变化,一种相续。
什么叫做变化性的人生呢?比方说我们今天去超商买东西,遇到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但是你对他产生了善意,你对他微笑,他也对你微笑。那么你跟这个陌生人产生互动,他回去以后,这个人在你的生命当中就永远消失掉了,你再也没有见到他。那么这个人跟你的关系,叫做变化性的,他只是人生的一个点缀。或者你到哪一个地方去,你看到什么事情,看到什么样的地方,看到什么人,人生有很多变化。但是凡是变化的东西对人生都不会产生影响,统统都没有影响。
真正主导我们人生的是相续这一块,相续的因缘。比方说你的父母,他在你人生当中某一个时间是相聚的跟你在一起,他的思想、行为深深的影响到你;比方说你的同修,你跟他会结合成夫妻,他跟你有一段五年、十年、二十年的相续时间的相处;乃至于你晚年,你也会多少受到你子女的影响。所以人生里面真正影响我们的是相续的问题。
修行也是这个概念,从业力的形成,也是强调相续而不强调变化。比方说净土宗,很多人喜欢用变化式的修学——暴饮暴食。你看净土宗有些人念佛,他高兴起来的时候,七天都不睡觉,七天不睡觉以后呢,回去就再也不念佛了。这种念佛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没有把佛号创造一种相续。你宁可每一天念一千声佛号,念十年,为什么?因为你让佛号在你的生命当中每一天都出现,这个是很重要,叫相续,而这个相续才会创造一种善根,这个佛号在你的心中才会落实,变成一种根。那你如果说偶尔想到才念佛,这个佛号对你来说叫做善念。
从好的方面来说,相续是很重要;从不好的方式来说也是这样,你造一个业,比方说我喜欢批评别人,那么这个业在佛法里面不是很重的业。但是如果你今天批评别人,明天也批评别人。我们讲过,当业力形成相续的时候,它就具有强大的主导力,它就会从造业而变成业障。为什么?因为你每天造作。所以我们今天谈的不是善根,因为相续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形成好的习惯叫做善根;
第二个养成不好的习惯叫做业障。
那么一般来说,业障形成了,你是不容易发觉的,因为你每天造作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业障的可怕是来自于,当你知道的时候,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它点点滴滴、辗转增盛。就是你不容易发觉它的存在,除非你透过学习,能够自我了知;或者透过同参道友的提醒。业障的可怕是等到你临命终才知道的时候,你已经没有时间处理了。它本来是一个很小的东西,但是你不断的纵容它,它在一个黑暗的地方不断的增长广大,等到你发觉它存在的时候,你来不及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事先了解。
那我们了解它以后,就可以在临终之前把业障拔掉,就创造一个愿我临终无障碍的往生的环境——这个就是我们学习破障篇的主要理由。简单的说就是,事先知道你的业障点在哪里,你的魔障点在哪里,然后事先把它处理掉,是很好处理的,不要等临终的时候形成往生的障碍。
好,我们看讲义,那么讲义是《禅观与净土》系列的第五篇破障篇,总共有三大科,将述此义,大科分三:
第一科是外除业障。第一个、障碍是来自于业力,我刚刚讲过,业力不是障碍,但是你今天放纵它,它就会变成障碍。那么业力,我们一开始要造业是一个业种子,它是怎么样形成业障的,形成业障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第一科,我们先谈这个业障的处理。
第二个是更可怕的叫魔障。那么魔障一开始也不是一种障碍,一开始它是一个叫做魔境,它可能是一个外境的干扰,但是你没有处理好,也会变成一种魔障,这两块。修行的两种障碍,第一个业障,第二个魔障。
第三科、我们结示劝修,把前面的观念做一个总结。
一般说修行,破障法门分成道前、道后。修行前要处理的是业障这一块——这是道前基础。就是你今天打佛三佛七之前一般都先拜忏,这是对的,业障是处理在前;魔境是处理在后,你修道以后才会出现魔境的。但这两个你都要面对,一个业障、一个魔境。
好,我们看讲义的第二面,先谈谈:
甲一、外除业障(分三:乙一、业障形成;乙二、忏悔方法;乙三、罪灭之相。)
业障的形成有三个重点,外除业障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业障是怎么形成的。
第二个、形成以后我们怎么忏悔。
第三个、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情况是罪灭之相,做一个正确的判断。
乙一、业障形成(分三:丙一、业道成就;丙二、展转相续;丙三、业障之相;)
先看第一个业障的形成,业障形成先看业道,业道就是业力,业力是怎么形成的?好,我们请合掌。
丙一、业道成就
《瑜伽师地论》依五相,立十业道自性差别,所谓事、意乐、烦恼、加行、究竟等五相。若五相具足,即是“满业道”所摄;若五相不具足,即是“非满业道”所摄。
我们讲,一个人在造业,造业是有条件的,它要五种条件具足叫造业。
第一个事缘。以杀生来说,你对于所杀生的事情,要有一个所依的处所,简单说,你要有一个对象,杀生要有对象的。比方说,有一个人晚上在公园走路的时候,他突然间看到一个人影,其实它是一个枯树,那么,他那个时候起杀心,拿刀子把这个树给砍死,砍杀,这个树断掉了,他砍杀的时候,他把它当做人想,这个人有没有造罪?没有造罪,因为他没有对象,他面对的是一种虚妄的对象,他自己心中产生影象,当然这个地方有烦恼的因缘。但是从业力的角度,他是没有造罪的,因为他没有对象,他面对是一个无情的树木,不能当作杀生的对象。所以,凡是业力的成就,必须有个对象。杀生的角度,这个对象要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有情,这是第一个,要有事缘。
第二个、他要有意乐。他要有犯罪的动机,比如说你今天开车去上班,那我们每一天开车上班,这个车子可能会压死很多的蚂蚁,对不对?那这样算不算造罪?不能算造罪,因为你没有杀心,你的重点是想开车,你的重点是想上班。虽然过程中无辜伤害了很多蚂蚁,但是你并没有伤害它们的心意,所以没有意乐。当然有因果,你欠他一条命,这个因果是在的。但是对你来说没有罪业,没有罪业的特点,就是你不会因为这样堕三恶道,你不会因为这样而障碍你往生;但是你跟他的恶缘结下了,那是另外说了,恶因缘结下了。但是你本身,重点是你没有造罪,没有造罪,你就不会产生障碍,就是你不会因为开车的时候压死蚂蚁,而障碍你往生,不会的,因为你没有意乐。
第三个、罪业的成就要有烦恼。你有个对象,你有杀心,过程必须有贪、嗔烦恼的活动来配合;
第四个、很重要,要有加行。你要有实际的行动,或者你自己做,或者你找别人一起做。
第五个、究竟。这个事情要圆满,杀业的圆满就是对方要死亡,包括你杀他的时候没有死,但是他事后死亡,他事后死亡,他的受伤是因为你引起的,那也算在你头上,究竟。
所以在《瑜伽师地论》讲到,业力的成就有五个条件:事缘、意乐、烦恼、加行、究竟。
这五个条件,我们一般不容易背起来,讲的太细了。一般唯识学把它归纳成三块,三个重点就好,就是判断业力有三个主题:意乐,加行、究竟。意乐:你要有动机;第二个、加行,你有行动。你有意乐跟加行,这个业就成立了。就是在研究戒律都知道,有心有境;如果是有境无心,你有踩死蚂蚁,但是你没有杀心,这个业不能成立;有心——你很想杀一人,但这个人不现前,结果你没有杀成功,他不在,那这个境不成就,也不能构成有业力。第一个心,第二个境成立。那么心、境成立,意乐、加行成立以后,这个业已经成立了。
那这个业是不是圆满就看究竟与否了。究竟与否,这个地方,我们后面会说到业力的圆满,杀、盗、淫、妄各有各的标准。我们看下面这段,举杀生为例:
一、事:他必须有一个有情众生为事缘。
二、意乐:他必须谓:我当伤害彼众生,要有一个主动犯罪的动机。
三、烦恼:在造作的过程必须有烦恼,这个烦恼可能是贪、嗔、痴一起活动,或者各别活动。
四、加行:他有实际的行动方便。
五、究竟:当时或者后时命终。这个究竟就判断这个业是不是造圆满,因为你业造圆满的话,那力量就大了。杀人要命断;偷盗的话是盗他物值五钱;那么淫就是要入道;妄语就是大妄语。
总之,对于我们佛教徒,起码你要知道,什么叫做造罪?什么叫做结恶缘?这是两码事。就是说你讲一句话,没有伤害他的心,他听了以后他很痛苦,他认为你在伤害他,这个叫结恶缘。因为我没有要伤害你的意思,所以对我来说我没有造罪。但是我跟你结恶缘了,这是事实。所以结恶缘很难避免。因为不在你控制范围,只要他不舒服,你就跟他结恶缘了。
那么结恶缘跟造罪的差别在哪里呢?这个恶缘不会障碍你的往生,不会障碍你修行的成就。但是造罪会障碍你,这样懂吗?
所以你们学习业力这一块,先把造罪跟结恶缘要分清楚。当然也可能会造罪同时结恶缘,有可能,但这两个性质是不一样的。因为造罪,它必须要有意乐、加行、究竟。结恶缘的话,你没有心态,你就随便讲一句话,随便一个动作,都可能结恶缘。所以娑婆世界结恶缘很容易的,但是结恶缘的好处就是,它对你影响力很薄弱。因为它不挂上一种罪业,对你就没有形成障碍,你该往生还是会往生。
好,那么造罪的定义知道以后,这个罪业一开始是一个小小的业种,它是怎么变成障碍的?这个是很重要了,这个是辗转相续的问题了。我们看丙二的辗转相续,好,看颂文。
丙二、展转相续
《唯识三十颂》云: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是故由赖耶种子,生起诸法之现行,复由现行熏成种子,如是展转相续,形成有情众生之业果相续。
好,我们看这个偈颂。业力的可怕,不是因为造业本身,而是因为你没有发觉你在造业。所以为什么愚痴是最可怕的过失,就说它本来是一个很好处理的东西,你本来造了罪,如果你知道了,可能马上忏悔,马上发愿;忏悔、发愿、改过,它就过去了。但是可怕就可怕在哪里呢?因为你不知道你在造罪,你没有经过正确的学习,不知道这是一种造罪的行为,而罪业最怕就是你纵容它,纵容的结果就是怎么样呢?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本来是一个业力,业习气就是一个业种子,那么这个种子,经过你的执取,二取,能取跟所取。也就是说业力提升到一种执取,表示说你已经养成 习惯了,执取就是习惯性的,已经等流性了。业力加上你的习惯,两个合起来,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这个业力在你的生命当中就从此挥之不去了。因为它会从今生的因缘会落实到,前异熟,就是把今生的果报会流转到来生果报去了。
我们都知道生命是变化的,对不对?但是你有没有想到变化中带有相续,而这个相续是我们更要注意的,我们从好的相续,我们先谈一谈好的相续,比方说富贵,你看有些人,他小时候生长在富贵家庭,他长大以后也创造一个成功的事业,到晚年的时候把事业交给儿子,他儿子也经营得很好,他一生当中,从初、中、后享尽了荣华富贵,他来生又投身到天上去,就是为什么他的福报在生命当中一直出现呢?
“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因为他不是只有布施,一个人只有造布施的业,他福报不可能那么久的,因为他把布施的心态,养成一种习惯,他一定要怎么样!二取习气俱,他一定要把布施这个行为,当作他的习惯,你看很清楚,有些人的福报很快就消失掉了,他生长在福报的家庭,中年的时候经商失败,全部变成贫穷人家,来生直接到三恶道去。
就是说为什么他的富贵,在他的生命当中,出现如此的短暂,我们看不到他福报有相续的情况,这很简单嘛,他上辈子的布施,只是一时兴起,他可能在供养三宝的时候,看到一个圣人,他起了慈悲心,布施了一个简单的物质给这个圣人,他因为大福田的关系,今生招感福报。但是,他并没有养成布施的习惯,他是运气好,前生遇到一个大福田,那这种福报它不会相续的。所以你看很多人的福报是昙花一现,没了,只有业力,没有美好的思想,这种福报就不会持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