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出路》(祝大家新年快乐哦) (第2/2页)
这和他对九龙城寨的胡言乱语,又怎么能不相似呢?
余切说:“我想他如果看到这一篇,怎么也明白自己失语了,他是个确实伟大的武侠作者,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查良庸,但一切不要超过武侠的尺度……否则就要让大家感到失望。”赵朴初反而感到无奈,“成也写,败也写,看来写后做官这条路,也不是人人都能当得。”
赵朴初是一个特殊的佛教徒,一方面他经学水平很高,一方面他又是个现实主义者,他察觉到了余切这种,对于“拉赞助”的作用。
当年那些下南洋的猪仔,今天已经成为南洋社会中最有钱的少数族群,而他们缺乏政治影响力。
于情于理,他们都思念母国,他们渴望祖国强大起来,所以才捐钱捐物,出钱出力。
“余切!”赵朴初说,“你的文章什么时候发表?我想把你的文章拿去给南洋的华商介绍,让他们知道,虽然祖国现在穷的很,却和他们有着血浓于水的情谊,关心他们过去的苦难。”
余切道:“你尽管拿去说,如果能真的起到作用,就算我的泄露,又能怎么样呢?”
赵朴初叹道:“你的,就拉投资来说,说不定比我做法事还要管用了!”
话是这么讲,但还是要尽快出版,借用泰国这边的电话,余切联系到国内的《十月》刊,表露了要尽快发表的意愿。
《十月》刊是个双月刊,发的比《人民文学》慢,张守任看到稿子后想了一整天,出于余切个人发展的考虑,建议他把稿子给了《人民文学》的主编王濛。
“我的心,我的肝在痛。”张守任揶揄道。
余切哈哈大笑,然后发给了王濛。
王濛看到后的欣喜自然不用多说,他最爱余切写的这些填补“空白”内容,在他之前,国内的作家一个字都不曾写。
“余切!”王濛的声音,在电话里面都显得非常激动,“我安排你立刻发出来,我还希望,有关于九龙城寨的故事也能写在《人民文学》当中,这样其他人才知道,你最开始是为了批判港英政府的。”
“还有,你这篇字数太多,我们要分上下两期来刊登,在大陆之外的地区,你尽管拿去发,这是你的本事。”
《人民文学》的老大都这么说了,余切当然从善如流。
于是,事情落在了诗琳通的头上。诗琳通在泰国民间广受爱戴,因为长期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也发表她自己的原创,诗琳通在泰国有一些熟悉的出版媒体。
余切写下不过两天,他的第一回已经出现在了泰国最大的华人日报《中华日报》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