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飞起来 (第2/2页)
钱忠书只好打电话来找余切:“余切,你这里有没有多的票?”
“没有,但我这儿有多的故事可以给你讲。”
“那你写封信给我讲讲。”
余切就写了一封几百字的小纸,讲了拍摄过程中的一些趣事——比如阿里妹妹的演员一开始并不是“小英子”,而是在本地找个少数民族女孩儿。
钱忠书却来信道:“你这是一个败笔,不应该这么安排。看来谢晋虽然很有名气,也就那样吧。”
那可是“小英子”啊,哪里能找到这么可爱的小女孩。
说个实在话,你知道这会儿咱西部地区是个啥生活水平吗?贫困的家庭,作为背景即可,真要是整两个面黄肌瘦的小演员,电影上映之后还要拿去国外参展——不知道又要怎么批判了。
余切道:“拍电影谢晋是专业的,他建议了我好几次,我相信他的眼光。”
这电影甚至带来了一股翻拍热。
余切名下的几乎一切,都被拿出来分析影视化的可能性。《出路》、《未婚妻的信》这些最受欢迎,八字儿还没一撇,就有在燕京本地考察的东南亚富豪,出十万买这一部片子的改编。
余切拒绝。
他要把片子,留给大陆的导演来拍。
——这消息又上了新闻,大众津津乐道余切不为五斗米折腰,殊不知他是嫌十万块钱太少,得加钱。
马识途住在余切家里,可以说把这一切看的很清楚。余切在家中购置乐器,买古董,买书画……他的朋友都来他这找他。
不仅如此,因为要回的信多到放不下,余切还开始购买京城其他地方的房产,一连买了三套。
最近的那一套就在景山公园,几乎和故宫就是墙挨着墙。假如装修好了,住进去,再去打桥牌简直是走路就能到。
马识途感觉余切现在往来无白丁,似乎是飘着的,他总想让余切沉淀沉淀,写出一些更加伟大而朴实的,但是却找不到什么好的切入点。
《小鞋子》、《落叶归根》只应该是一个开始。
余切正进入一个真正的大师阶段,就像是他随手写出的日元援助报告文一样,他深谙读者心理,又融会贯通了商业技巧,使得他总能轻而易举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就在这天,余切又被喊去打牌,见到了另一个人物——林炳南。
林炳南是水利专家,水利研究所的老大。目前正带领全国许多专家研究泥沙淤积的问题,他写了很多份报告传回中央,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他写到了余切论文中“日元基建贷款”的事情。
上面很重视这个事情,也很重视余切论文的见解。于是安排他们俩见面。
真正的事情来了。
一见到余切,林炳南却没有提日元贷款的事情,而是说到《小鞋子》电影。
“余老师,我来首都看了两遍你的电影了,如今到处都是要看电影的人。阿里妹妹真可爱,你写的故事也真精彩。”
“过奖过奖。”
“我看过你很多,最喜欢你写的‘移民’系列,因为我早年就出生在马来西亚,青年时期又在美国留学……我最知道你要表达的,但是我认为,我心中认同的才是我的家。”
“是这样的。”余切没否定林炳南。他呢,一般都是不否定读者的理解。
林炳南讲这件事情:他后面的报告中,可能要根据余切的论文,引用更多的内容……如果可以的话,也希望余切能再深入研究。
余切答应了。
广场协议是九月份签订的,余切都不需要做啥研究——那新闻一出来,国内学过基本经济学的都知道日元会涨价。
林炳南道:“余老师,我们从前没有独立运营过这么大的工程,改开后也很少有西方国家大规模的援助我们进行建设,我们缺少很多经验,原先以为缺少的是工程师,现在发现家、经济学家也是缺少的……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余切听到这话,相当惊讶的看了林炳南一眼。
在这个问题上吃的亏,恰恰是苏系国家的整体问题,这事儿理解起来很简单,因为苏系国家原先根本是没有“货币”这个概念的,所以在货币方面的运作是国内一部分经济学者的盲区。
林炳南已经能预料到这种状况了,他无不担忧的道:
“假设我们要建设一个史无前例的工程,耗资达上千亿,能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可观部分!为此,全国人都缩衣节食,工程队加班加点,只为了降低一点点建设的成本,比方说我们把上千亿降低到了八百亿,然后因为这笔钱是无息贷款,而日元涨价了,我们最后还了一千六百亿——让我们前面做的所有事情都成了笑话!”
是啊,这正是中国当时在金融人才上的极度匮乏啊。
余切道:“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出现在这,就是为了让你说的情况不会发生。”
“我还有另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
“捐款。”
林炳南说完这句话,就带出来一个笔记本,上面记载着全国百多位研究员的签名。
在这上面,每个人都为“春雨行动”捐献了一笔钱,从几毛钱到几块几十块钱不等。他们捐钱的场所,当然是他们所在的各个地区的儿基会,但他们却把这些金额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就为了拿给余切看。
林炳南拿出这个东西,当然有他的深意——你倡导的捐款,我们是真金白银,身体力行的支持你。
现在,轮到你来帮我们多做一些事。
余切很受感动,随后几天,再一次以经济学者余切的名义,和林炳南这个工程专家一起,把有关于日元基建的贷款论文,写到了中央去。
结论就一个:要警惕日元贷款陷阱。
协议上的小数点,可能比数十万吨钢材还要有分量。
这文章写出之后,一开始其实雷声大,雨点小。一则是中日两国目前前所未有的好,确实有不少人为此在努力;另外,就算是有一些陷阱,大家总觉得不至于那么夸张,国内真的很急缺外汇。
余切固然是“日本问题专家”,但是由于他的预言一直没有成真,所以他这个名头,多少有一些戏谑的性质。
让余切非常惊讶的是,随后几天,他忽然听说,国内所有涉及到日本贷款的项目,都要求被加上限制汇率波动的条款。
再然后,更重磅的消息传来:日本参拜了神厕。顿时,人们重新想起了余切写过的那一篇“危言耸听”的论文。
日本人可以那么坏吗?
日本人可以那么坏。
在神厕的照片表明:无论怎么样和邻国打交道,一定要留一手。永远不要忘记有防备之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