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10章 乱世被发好人卡,何尝不是一种悲哀?(附曹贼入蜀图)

第310章 乱世被发好人卡,何尝不是一种悲哀?(附曹贼入蜀图)

第310章 乱世被发好人卡,何尝不是一种悲哀?(附曹贼入蜀图) (第1/2页)

益州,广汉郡。
  
  却说曹操取西川的征途中,因为连战连捷,一时大意。
  
  自以为可以一举吞并蜀地,不想中了邓贤的诈降计。
  
  不仅损兵折将,还痛失了爱子曹冲。
  
  魏国的伐蜀事业遭到了挫折。
  
  悲愤至极的曹操,一面收兵退回涪水关休整,一面使人祭奠曹冲。
  
  曹操伤心是实,然这却也是曹操的缓兵之计。
  
  他一面使人到关中催督粮草,一面又密遣魏兵偷渡涪水,袭至雒城。
  
  张任见魏军忽至,一时骇然。
  
  吴懿、刘璝二将急忙谏道:
  
  “兵势甚危,今不决一死战,如何驱得魏兵退?”
  
  “可一面差人回成都,见主公告急。”
  
  在一面守御,用计破敌。”
  
  张任思索再三,便道:
  
  “来日,吾自领一军出城搦战,然后诈败。”
  
  “将魏兵诱至城北,尔等再从城内杀出。”
  
  “截断其中路,如此曹操首尾不能相顾,便可获胜。”
  
  三人商议已定,于次日出发。
  
  张任自引数千人马,摇旗呐喊,出城搦战。
  
  两军对垒,曹操隔空喊话:
  
  “张任小儿!”
  
  “我连夜渡过涪水,神兵天降,如何不下马受降?”
  
  张任以枪指曰:
  
  “曹贼!安敢侵我境界?”
  
  “可速速过来临死,我送你下去父子团聚。”
  
  “哦,说来汝长子幼子皆因你而死。”
  
  “不知汝死后,有何面目去见曹家列祖列宗?”
  
  曹操闻言大怒,回首顾谓众将曰:
  
  “谁能擒得此贼!”
  
  话音方落,曹彰挺枪出马,直取张任。
  
  二将战不十合,张任诈败,绕城而走。
  
  曹操趁势率兵追杀过去,吴懿依照计划,于中路杀出,截断魏军中路。
  
  魏军阵脚大乱,前后不能相顾。
  
  曹操临危不乱,急令鸣金收兵。
  
  李典、乐进二将各率本部军马断后,且战且退。
  
  张任见状,调转马头,与吴懿合兵一处,乘胜追击。
  
  “主公,有计破敌矣!”
  
  当此危难之际,程昱忽然心生一计,急忙向曹操献策:
  
  “可令后军多弃辎重,诱敌抢夺。”
  
  曹操会意,即命后队抛弃旌旗鼓角辎重。
  
  原本还在追杀的蜀军见着辎重,果然开始争相抢夺,阵型大乱。
  
  因为刘璋对军士的赏赐一直很少,所以当他们面对这些巨财时,一个个全都按捺不住。
  
  即便是马上军士,也都下马来抢夺。
  
  此时,曹操早已暗令曹洪、曹真各率精骑伏于两侧山林。
  
  见蜀军中计,立即杀出。
  
  曹洪直取张任,曹真径袭吴懿。
  
  二将猝不及防,被迫分兵迎战。
  
  曹操亲率中军精锐,以“锋矢阵”直插敌阵核心。
  
  各营将领齐齐杀出,所向披靡。
  
  曹彰亦重整旗鼓,从侧翼杀回。
  
  张任见势不妙,急令鸣金收兵。
  
  然退路已被吕虔预先埋伏的弓弩手封锁。
  
  蜀军进退维谷,死伤惨重。
  
  “张将军速退!”
  
  刘璝忽率生力军从城中杀出接应。
  
  曹操见时机已到,令旗一挥,预先埋伏在护城河边的工兵立即砍断吊桥。
  
  刘璝军大半被困于城外。
  
  一通混战厮杀过后,吴懿、刘璝二将俱被魏军所擒。
  
  张任则退入东门去了。
  
  整军回到寨中,曹操叫人将吴懿、刘璝二将押解上来。
  
  “汝降否?”曹操问。
  
  吴懿大声回道:
  
  “我既被擒,如何不降?”
  
  曹操大喜,乃亲解其缚。
  
  须知,吴懿乃是刘璋的姻亲。
  
  但他却对刘璋并没有太大的忠心。
  
  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还是刘璋暗弱。
  
  以吴懿为代表的东州派,一直想换个新主人。
  
  其二,其实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吴懿虽然跟刘璋是姻亲,但他的妹妹并不是嫁给了刘璋。
  
  而是嫁给了刘璋的哥哥刘瑁。
  
  此前说过,刘焉是点名了刘瑁来当继承人。
  
  所以才会安排他娶吴懿的妹妹。
  
  因为吴懿是刘焉入蜀的元从,军中地位崇高。
  
  算是给儿子继位铺平道路。
  
  但蜀中大佬们觉得刘璋性格更软弱,更好拿捏。
  
  于是力排众议,坚持扶持刘璋上位。
  
  这其中也包括东州派。
  
  但同为东州派的吴懿却受到了伤害。
  
  毕竟他跟刘瑁是直属的姻亲,跟刘璋关系就远了。
  
  最终,独木难支的吴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刘璋上位。
  
  但随着刘璋对益州控制力的减弱,各派互相内斗。
  
  吴懿也渴望进来一位雄主,使得蜀中利益重新分配。
  
  而这个人就是曹操!
  
  曹操当即拜吴懿为讨逆将军,用来收买蜀中将领人心。
  
  然后又问吴懿计策:
  
  “城中尚有几人,孤要如何取得雒城?”
  
  吴懿乃道:
  
  “城中还有刘季玉之子刘循,辅将张任。”
  
  “此人乃是蜀郡本地人,极有胆略,不可轻敌。”
  
  曹操一捋胡须,对众将道:
  
  “看来不败张任,不能取雒城。”
  
  于是,亲自巡视雒城之外,见麦田尚有余存。
  
  乃令军士去抢夺。
  
  张任见此,急忙率军出来迎战。
  
  甫一进了麦田,只听得四面喊声大起。
  
  左有曹洪,右有曹真,冲杀将来。
  
  张任情知中计,急回军时,却见桥已被魏军拆毁。
  
  欲投北去,却见曹彰率军一字排开,截断去路。
  
  张任无奈,只得绕河而走,早到芦苇丛杂处。
  
  曹魏一军从芦中忽起,都用长枪乱戳,用长刀急剁马蹄。
  
  一时间,马军尽倒,皆被执缚。
  
  张任大败,只引十数骑,逃回成都去。
  
  曹操乃趁势率军攻打雒城,直至城下,大叫:
  
  “早开门受降,免一城生灵受苦!”
  
  刘循见此,急忙弃了城池,自西门走脱,投成都去了。
  
  曹操进城,出榜安民,然后重赏诸将。
  
  商议下一步的进兵事宜。
  
  程昱谏曰:
  
  “雒城已破,成都只在目前。”
  
  “惟恐外地州郡不宁,可令刘璝、吴懿引曹洪将军共出。”
  
  “抚外水江阳、犍为等处所属州。”
  
  “然后委官按治平靖,即勒兵回成都攻取。”
  
  程昱的意思,希望先将除蜀郡外的其他州郡一并给招抚了。
  
  还专门蜀地降将刘璝、吴懿去,又命曹魏宗室曹洪监之。
  
  可以说是相当妥当。
  
  当曹操却摇了摇头,否决了程昱这个提议:
  
  “此前一败,使我军失了先机。”
  
  “如今眼看就要兵至成都,不可再有差错。”
  
  “还是稳妥起见,合兵一处,攻伐成都,此乃上策。”
  
  一贯喜欢用降兵的曹操,此刻竟连低风险的计策也不愿采纳了。
  
  因为接下来只要稳扎稳打,成都是必取的。
  
  可如果分兵去招抚其他郡县,万一出错,那取西川的时间又要被耽误了。
  
  曹操本来就是在跟刘备争分夺秒,一点时间都浪费不得。
  
  谋士傅巽见此,也出言劝阻曹操:
  
  “公言差矣,刘璋暗弱,昏聩无能。”
  
  “今既取雒城,我大军直抵成都,刘璋断不能久持。”
  
  “可倘若不先将犍为、江阳、巴郡等地招抚,万一刘璋走脱,岂不前功尽弃乎?”
  
  战争的胜利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战略胜,一种是战争胜。
  
  前者的重要性是远高于后者的。
  
  就比如历史上的博望坡,虽然老罗着重去描写刘备大败中的小胜。
  
  但从战略上讲,曹魏已经达成了战略目的。
  
  就是为了赶走刘备,抢占江陵,好吞并荆州。
  
  如今的成都问题也是如此。
  
  从战术上讲,曹操就是想赶快拿下成都,然后西川名义上就属于他了。
  
  但从战略上讲,曹操必须要控制住刘璋,然后招抚西川剩余郡县。
  
  否则会给后续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但面对这项抉择,曹操到底还是选择了稳扎稳打。
  
  曹操不是不知道程昱、傅巽的战术更好,而是他现在实在没有浪的资本。
  
  于是,曹操力排众议,坚持选择合兵一处,直取成都。
  
  又问一路打来收降的蜀军降将,“孤前去成都,还有何处关隘?”
  
  蜀中降将纷纷言道:
  
  “绵竹还有重兵守御,若得绵竹,成都唾手可得。”
  
  曹操于是商议进兵具体事宜,吴懿自告奋勇道:
  
  “雒城既破,蜀中危矣。”
  
  “明公既欲全并蜀地,宜当服众,且勿进兵。”
  
  “某作一书上刘季玉,陈说利害,璋自然降矣。”
  
  曹操之所以没有采纳程昱的计策,选择求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他知道成都粮草充足,甲士具备,少说还有两三万之众。
  
  故此,曹操已经做好了持久作战的准备。
  
  见吴懿献策,当即从之,能减少损失就尽量减少损失。
  
  便令其写书遣人径往成都。
  
  却说刘循、张任逃回成都,见着父亲、主公,备说雒城已陷之事。
  
  刘璋慌忙聚集众官商议对策。
  
  从事郑度献策道:
  
  “主公勿忧,今曹操虽攻城夺地。”
  
  “然军马大多留在关中、中原,防备刘备。”
  
  “其蜀中兵马不多,士众也未全部未附。”
  
  “野谷是资,军无辎重。”
  
  “依在下愚见,不如尽驱巴西梓潼民,过涪水以西。”
  
  “将仓禀野谷,尽皆烧除。”
  
  “然后深沟高垒,静以待之。”
  
  “彼至请战,则我等勿许,不与其战。”
  
  “如此,时日一长,魏军久无所资。”
  
  “我料不过百日,彼兵必然自走也。”
  
  “然后我等便乘虚击之,操可擒也!”
  
  郑度洋洋洒洒献出自己的计策,他的剖析可谓是一针见血。
  
  一下便指出了魏军的弊病所在。
  
  而不想刘璋听闻此言,勃然大怒,叱郑度道:
  
  “此言大谬也!”
  
  “吾只听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备敌也。”
  
  “此岂保全之计乎!”
  
  话落,下令将郑度免职。
  
  郑度一惊,无奈叹了口气。
  
  然后自摘冠帽,大笑而去。
  
  刘璋是一个好人,在他看来。
  
  抗敌是为了保护百姓。
  
  通过烧毁物资,毁坏土地,迁徙百姓来获取胜利,这对百姓来说实在是太残忍了。
  
  于是没有采纳。
  
  不采纳郑度的建议,说明了刘璋的仁义。
  
  但是惩罚提建议的人,就显得很抽象了。
  
  不然以后谁还敢给您出主意?
  
  就连老罗都觉得刘璋这个行为过于抽象,于是在《演义》里改了一下。
  
  只写了刘璋没有采纳郑度建议,并没有写刘璋惩罚了郑度。
  
  正议间,人报有吴懿书信至。
  
  刘璋唤入。呈上书,拆开视之,其书略曰:
  
  “臣懿顿首再拜,谨呈季玉主公麾下:”
  
  “朔风凛冽,臣独坐雒城衙署,执笔如负千钧。”
  
  “忆昔与主公同游锦江,共论天下之势,恍如昨日。”
  
  “今臣以败军之将,敢献刍荛之言,惟主公垂鉴。”
  
  “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刘备二雄于天下。”
  
  “前者汉中张鲁,拥险固之利,据十年之积,犹不能当其锋。”
  
  “今西川虽险,然兵不过十万,将不过数员,岂能久持?”
  
  “臣观天时人事,皆不在蜀。”
  
  “臣妹吴氏,蒙先主不弃,得侍巾栉。”
  
  “每忆先主托孤之言,未尝不涕泗横流。”
  
  “臣与主公,实为姻亲,岂忍兵戈相向?”
  
  “昔日在城头见士卒血染战袍,百姓扶老携幼逃难之状,臣心如刀绞。”
  
  “今曹操已许臣,若主公来降,当保宗庙,全性命,使蜀中百姓免遭兵燹之灾。”
  
  “下邳刘玄德,欲吞中原,无暇西顾,必不能救。”
  
  “愿主公早早决断,以百姓为念,以宗庙为重。”
  
  “识时务者为俊杰,知天命者得永安。”
  
  “若执意不降,必然大祸临头。”
  
  简单概括吴懿的话说,就是璋哥你就别折腾了。
  
  你还指望你手下的人,死心塌地为你卖命吗?
  
  赶紧投了吧,这对你,对宗庙,对蜀中的百姓都好。
  
  刘璋览毕,勃然大怒,扯毁其书,破口大骂:
  
  “吴懿狗贼卖主求荣,忘恩负义!”
  
  “与吾为姻亲,今反助外人也。”
  
  遂逐其使者出城。
  
  即遣妻弟费观,提兵前去守把绵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