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19章 中原大战:翊历战至今,不下六十余役,而初阵即尽得其要也

第319章 中原大战:翊历战至今,不下六十余役,而初阵即尽得其要也

第319章 中原大战:翊历战至今,不下六十余役,而初阵即尽得其要也 (第2/2页)

只要稳稳地完成这项任务,那资历基本上也够了。
  
  诸葛亮便能直接安排马谡到地方上去当大员了。
  
  这是他一手栽培起来的,可谓是绝对的心腹人员。
  
  “只是幼常心高气傲,若当真是泥塑木偶到还好,只恐……”
  
  “季常,你说若把一块璞玉放在最安全的琢玉台上,是爱护还是耽误?”
  
  诸葛亮反问道。
  
  马良一时默然。
  
  江雾散尽,朝阳将两人的身影长长投在城墙。
  
  马良望着弟弟消失在江面的船只,终于是缓缓点了点头。
  
  ……
  
  颍川,许县。
  
  寒风呼啸,许县城内戒备森严。
  
  正厅内,烛火通明,诸将肃立。
  
  夏侯惇独目如炬,高坐主位,身旁曹仁按剑而立。
  
  案前摊开的是一幅河南地形图,上面毛笔圈圈出了各个要地的险关隘口。
  
  夏侯惇沉声说道:
  
  “诸位,探马来报,刘备已调集六十万大军。”
  
  “不日将从东、北、南三个方向杀来。”
  
  “此战关乎我大魏存亡,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定下御敌之策。”
  
  此事,大魏的各路集团军都在颍川聚集了。
  
  魏国高层便在许县城召开了国家最高军事会议。
  
  话音刚落,曹洪便拍案而起。
  
  “还议什么?直接调集精锐,在官渡迎头痛击!”
  
  “正如当年河南故事,以少胜多,大破袁绍!”
  
  蒋济微微抬眼,淡淡道:
  
  “……今时不同往日。”
  
  “刘备非袁绍可比,其如今拥有数州兵马。”
  
  “李翊精通韬略,深谙兵法。”
  
  “关羽、张飞、赵云皆万人敌,若正面决战,胜负难料。”
  
  蒋济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他对战事并未抱有多大信心。
  
  曹仁在一旁点头:
  
  “子通所言极是。”
  
  “依我之见,此战关键不在野战,而在——”
  
  他手指重重戳在地图上,“陈国!”
  
  堂中诸将闻言,皆凝神细听。
  
  曹仁有条不紊,认认真真地分析道:
  
  “如今天子尚被软禁在陈国,刘备若攻河南,必会派精锐直取陈国。”
  
  “若天子落入其手,则正统俱为其所有也。”
  
  “届时我大魏在道义上便彻底输了。“
  
  赵俨点头应和,沉声在一旁补充说道:
  
  “不仅如此,若战局不利,我们至少要将天子转移至关中,甚至是西川,以保住正统。”
  
  “否则……”
  
  他独目中闪过一丝狠厉,有些悲观地说道:
  
  “如果我们争夺天子失败,输掉河南。”
  
  “那刘备就一统了整个中原之地,到时候以他的名望,只恐怕……”
  
  讲到这儿,赵俨不再继续往下说。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自古以来,人们印象中华夏正统之地就是河南、河北。
  
  所以这一带地方也称之为中原,也称之为中国。
  
  一旦统一中原,那刘备不论是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具备了大位的条件。
  
  政治上,就更不用说了。
  
  四世三公、皇室后裔、加上奉迎正统天子。
  
  刘备完全有机会,从天子手中“和平”完成禅让仪式。
  
  到了那个时候,刘备的民望才是真正的如日中天。
  
  这对曹魏政权而言是巨大的灾难。
  
  所以保住天子,是曹魏军团的第一要务。
  
  至少不能让他落到刘备手里,以使其完成“禅让”仪式。
  
  作为主帅的夏侯惇,微一颔首,道:
  
  “两位高见,所言甚善。”
  
  “依惇之见,当将精锐尽往陈国而去。”
  
  李典闻言,皱眉问道:
  
  “若主力皆去陈国,那雒阳、许县如何防守?”
  
  “刘备若分兵来攻,岂不危矣?”
  
  满宠微微一笑,道:
  
  “刘备志在天下,必会先取天子。”
  
  “我们只需在陈国提前设下重兵,以逸待劳。”
  
  “至于雒阳、许县……”
  
  他指尖轻点地图,“可令杜袭、郭淮率偏师驻守,帮我等拖延时间即可。”
  
  话落,又朝着夏侯惇正色说道:
  
  “将军,我军战力不如齐军。”
  
  “所以断不能与齐军大规模野战。”
  
  “我军的优势人数众多,兵力集中。”
  
  “而齐军的劣势是战线长,各路军马分散,并未第一时间聚集。”
  
  “我等最好先合兵一处,全力攻破一路。”
  
  “如此方有胜转之机。”
  
  满宠深谙用兵之道。
  
  他其实也是参与过官渡之战,跟李翊一起并肩而战过的。
  
  他亲眼看到李翊是如何指挥军队,如何管理手下人的。
  
  其先进的理念,深深地震撼到了满宠。
  
  以至于满宠现在都在拼命研读李翊的著作,默默抄写他的名言名句。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要想打败敌人,就得先了解敌人。
  
  满宠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众军官中也许他不是与李翊接触最多的人。
  
  但一定是最了解李翊的人。
  
  在学习李翊这么久的时间里,他在用兵一途最为明悟的道理就是——
  
  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以己之强攻敌之弱。
  
  满宠断定齐军肯定会来陈国抢夺天子。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陈国就是第一战场。
  
  现在趁着开局战线有优势,就应该第一时间在陈国布防。
  
  加固城防,布置鹿角,囤积粮草,以逸待劳。
  
  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但一项再好的战略,必须要得到实施才会有其真正的价值。
  
  古往今来,多少良策能不能用,全部取决于最高领导接不接受。
  
  此时,满宠等人的目光齐齐落在了夏侯惇身上,此次中原大战的魏国最高军事统帅。
  
  夏侯惇沉吟半晌,望向满宠。
  
  忽然问及了一个与此次战役无关的问题。
  
  “伯宁,卿观李翊之将略若何?”
  
  “彼素未临战阵,何以能够百战百胜?”
  
  夏侯惇这个问题,其实也问出了广大魏国将领心中的疑惑。
  
  要知道,那李翊此前可是从未真正上过战场的。
  
  为什么能够做到上来一指挥,就百战百胜?
  
  这简直让军中许多天赋型选手都为之汗颜。
  
  既然军中属满宠最为了解李翊,那便由你来给大伙儿解释一下吧。
  
  满宠当即对曰:
  
  “天授奇才,不习而知。”
  
  “李翊者,正是此般不世出之奇才也。”
  
  “夫兵者,诡道之极艺。”
  
  “翊历战至今,不下六十余役,而初阵即尽得其要也。”
  
  满宠的意思就是,战争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而李翊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
  
  李翊至今已指挥过不下六十场战役,而他在第一场战役中他就学会了所有事情。
  
  听到这话,众人无不下意识地屏住呼吸。
  
  这里满宠提到的初战,其实就是指官渡之战。
  
  严格意义上,官渡之战才是李翊真正全权负责指挥的第一场战役。
  
  很多人有个误解,那就是官渡之战仿佛打得很快。
  
  就是好乌巢一把火,然后袁绍的霸业随之覆灭。
  
  但事实上,官渡之役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两边相持长达一年之久。
  
  双方的厌战度都被拉到了极高。
  
  河南方面是军民困苦不堪,河北方面是邺城大规模武装叛乱。
  
  最后的乌巢大火,只是压倒巨人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而李翊正是在这场战役中完成蜕变的。
  
  因为他的理论知识足够丰富。
  
  而一年多的时间,则将他的管理、军事经验得到了充分的实践。
  
  直到战争打到最后一刻,经历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后,使得其明悟了战争之精要。
  
  如今的李翊已是一个军事完全体,刘备也会非常放心地把军事指挥大权交给他。
  
  而不会在后面微操。
  
  也就说曹魏军官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没有任何枷锁的,极其强大可怕的对手。
  
  众军官默然良久,最后是夏侯惇出声打破了沉寂。
  
  “既纳满伯宁之计,全军主力,进发陈国。”
  
  接到主帅的命令后,众将齐齐起身,异口同声地大喊:
  
  “喏!”
  
  可以见着,夏侯惇在军中的威望是非常高的,众人也都很服他。
  
  也许有人会奇怪,
  
  夏侯惇这货不是“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吗?
  
  这种货色怎么可能得到众人的敬服,曹操又怎么会放心把如此重要的主战场全权交给他来指挥?
  
  诚然,夏侯惇有很多人类宝贵的精神笑话。
  
  比如什么肉票将军、完体将军、种地将军、盲夏侯之类的等等。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夏侯惇如果真是一个没本事的庸才,是不可能在曹操那里升官不停的。
  
  即便他是宗室也不行。
  
  不然看看隔壁夏侯渊,一辈子混得有多惨多累就行了。
  
  夏侯惇作为宗室第一人,在曹营扮演着怎样一个角色呢?
  
  大概就相当于刘备阵营的关羽、张飞的角色。
  
  夏侯惇是曹操的大股东,是最早一批的有钱有势的合伙人。
  
  这就有点类似张飞的角色了。
  
  另一方面,夏侯惇搞后勤还有种地是一把好手。
  
  这种能力放在古代,其实比你打仗勇猛要更吃香一些。
  
  就好比现代人通常只会崇拜张良、韩信,而不会看重萧何一样。
  
  他们喜欢张良的运筹帷幄,韩信的战无不胜。
  
  而对萧何的后勤内政管理不屑一顾,觉得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
  
  所以“种地将军”不能完全算是对夏侯惇的调侃,人曹操就好他这一口。
  
  当然,能力都是其次的。
  
  夏侯惇有一个优点,是张飞和关羽都比不了的。
  
  那就是非常会来事儿了,非常懂职场。
  
  夏侯惇作为曹营毫无争议的二号人物,曹操最信任的大将,兄弟团,股东二把手。
  
  这些标签加在一块儿放在任何人身上都很难不飘,可夏侯惇没有。
  
  他从来不以此自傲。
  
  比如,在第二次河东之战中。
  
  钟繇就能够直接统率夏侯惇。
  
  这事儿要放在曹营里简直是倒反天罡,异姓将领居然能够指挥宗室将领。
  
  尤其当时夏侯惇的军衔远比钟繇要高。
  
  但是夏侯惇认为钟繇善于安抚人心,适合当刺史,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才能夺取天下。
  
  所以甘愿接受钟繇的领导。
  
  这就是夏侯惇的政治觉悟,不以资历自傲,能够顾全大局。
  
  诚然,张飞、关羽都能征善战,军事指挥才能也完爆夏侯惇。
  
  但说一个很现实,很残酷的问题。
  
  那就是你作为国家二把手,其实是不需要你军事指挥才能有多高的。
  
  你最需要做的,其实是团结同僚,协调关系,群策群力,保住基业。
  
  能打仗固然是加分项,但上面几点才是核心项。
  
  历史上,张飞与关羽都没能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如果在徐州,刘备把大权交给陈登,而让张飞只负责军事,抓住军权在手里。
  
  徐州是很难丢失的。
  
  而在荆州,刘备如果肯把大权交给诸葛亮、庞统、马良、甚至是潘濬。
  
  让关羽只负责军事,掌管军权。
  
  荆州或许也是另一番天地。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以关羽、张飞的脾气是不会接受的。
  
  刘备就封了黄忠当个四方将军,关羽都会生气,甚至是公然拒绝刘备的封赏。
  
  他又怎会顾全大局,心甘情愿地接受荆州士人的领导呢?
  
  在关羽看来,这不过是荆州官员们的官官相护罢了。
  
  他与荆州许多官员的关系都不好,就比如说潘濬。
  
  两人的关系就非常差。
  
  要知道,潘濬可是相当于荆州省委的秘书长啊。
  
  跟地方官关系差点儿就罢了,可跟这种身份级别的人关系闹僵。
  
  你就很难不对后来的丢荆州感到唏嘘了。
  
  所以总结一下,夏侯惇是曹操合格称职的二把手。
  
  但关羽、张飞不是。
  
  两人都是优秀的军事统帅,但就是不合适当国家二把手。
  
  两人都先后当过刘备的二把手,但最后的结果都证明了两人不合适。
  
  因为作为集团二把手,你就是得放下架子,去遵循更多法则上的东西。
  
  而不是一味的性子使然。
  
  正因为夏侯惇有着这样优秀的处事能力,他才能得到曹营众将的敬服。
  
  满宠提出了一个优秀的建议,夏侯惇扪心自问军事才能不如满宠。
  
  所以当征询完众人的意见之后,他选择了接受这个提案。
  
  次日。
  
  朔风凛冽,旌旗猎猎。
  
  许县东门大开,黑甲如潮,铁骑如龙。
  
  夏侯惇独目冷峻,身披玄铠,胯下战马长嘶,立于三军之前。
  
  身后,魏国大纛迎风怒展,“魏”字在寒光中灼灼生辉。
  
  “进军——陈国!”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