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李翊出任内阁首相 (第1/2页)
“爱卿自己拿去看看罢。”
刘备将一封帛书递给李翊。
李翊展开来看,原来是一封大臣的联名书信。
姓名已经被糊掉了,但书信内容刘备原封不动的拿给了李翊来看。
其书略曰:
“陛下圣鉴——”
“臣等窃观古今,权臣之祸,每起于先主之宽仁,而炽于嗣君之幼弱。”
“今丞相李翊,位极人臣,兼领大司马大将军。”
“总摄六师,又开府治事,威福自专。”
“朝堂议事,群僚莫敢异辞。”
“军国大政,皆出其手。”
“此非汉家旧制,实开祸乱之端。”
“昔霍光辅政,犹分权于张安世。”
“未有如翊之独揽机衡,使天子之权,几同虚设。”
“陛下天纵神武,固能制之。”
“然千秋万岁后,继体之君,岂皆能如陛下之明断?”
“夫权柄者,人主之利器也。”
“今假翊以太阿,异日恐成跋扈。”
“纵翊本无二心,然此例一开,后世奸雄,必引为口实。”
“臣等每念及此,未尝不痛心疾首。”
“伏愿陛下收翊大将军印绶,使不得总戎政。”
“分设丞相权,复设左右仆射共参机务。”
“此外,臣等以为朝中重大决策,必集群臣廷议,不得专决于翊。”
“如此,则上下相安,社稷永固。”
“臣等非敢私议大臣,实为汉室万世计也。”
看罢,李翊明白,这是一封群臣弹劾自己的联名书信。
大致内容就是指出自己的权力过大。
在朝中几乎就是自己跟刘备说了算。
每有大事,基本上就是李翊提案,然后申报刘备这个天子通过,最后就这么敲定了。
群臣没什么参与感。
政事参与的越少,群臣能分得的利益自然也就越少。
显然,李翊的大权独揽,已经挡了许多人进步的道路了。
群臣们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所在,
刘备是创业之君,所以可以大胆放权给手下臣子。
就像刘邦,一开始也敢大肆分封异姓王一样。
但后来刘邦还是把这些异姓王给铲除了,因为他知道后世的子孙们肯定应付不了这些异姓王。
他们也不会服从自己的子孙领导。
如今,大臣们便指出,现在刘备不对丞相一职加以管控。
难道想看到第二个王莽、霍光吗?
当然,他们并不是针对李翊,而是针对丞相这个职位。
毕竟丞相一职在汉朝其实相当于是被废了,或者说被瓜分了。
也就是三公。
现在恢复实权丞相,那底下人的利益也就跟着受到影响。
所有大家纷纷指出,丞相一人独揽大权,其他人就只能是干看着。
“爱卿看罢,心中作何感想?”
刘备语气平静地问道。
一般来讲,当君主给臣子看一封弹劾他权力过大的书信时。
这时候这名臣子正常情况下就该主动请辞了,再严重点儿直接就拔剑自刎了。
但刘备此刻,并非是想敲打李翊。
而是想切实的与李翊商议这个问题。
刘备给李翊当丞相,并赋予他这么大的权力,其实是为了弥补他的牺牲。
毕竟以李翊的功绩,他是完全可以封王的。
不过大臣们指出的问题也不能不慎重。
参考历史上的蜀汉,
诸葛亮、费祎、董允、蒋琬虽号称是蜀汉四相。
但只有诸葛亮一人当过丞相,而且是军政一把抓的丞相。
他后来的继任者蒋琬、费祎、董允,都是没有同时掌握过这么大权力的。
尤其是军权,被拆得很零碎。
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像诸葛亮那样,说北伐就北伐的。
比如姜维与费祎就是政敌。
每当姜维想出兵陇西时,费祎就不让,同时也不允许姜维所部兵马超过一万人。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后主刘禅不允许国家再出现一个权力那么大的丞相了。
诸葛亮当时的实力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真正意义上的蜀汉第一人。
如果诸葛亮想,他是真的具备取代刘禅的实力。
所以刘禅他可以信任诸葛亮,但绝不会对后继者也如此信任。
继任者蒋琬至少勉强还能够开府,后来的费祎、姜维连开府的资格都被取消了。
足以见,权力极大的丞相是很难长期存在,且被后来的帝王所接受的。
刘禅尚且能够想明白这个问题,刘备又如何想不到?
但刘备刚刚建立新朝,大臣们都期待着奖赏,期待着公司上市后的股份分红。
咱兄弟为刘总你出生入死,刘总不能亏待兄弟不是?
政治是最讲脸面的游戏。
刘备知道,他越是对李翊这个第一功臣好。
就越能够安抚手下人。
现在,有有心之人弹劾李翊,想拆分李翊的相权与军权。
该轮到刘备帮助李翊了。
保留李翊的权力,不仅是刘备对李翊的补偿,也是希望借他之力,压制住手下那帮创业的老兄弟。
即便强如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时也足足封了七个异姓王出来。
但这些异姓王时间长了,他们的后世子孙又如何能够保证对汉朝的忠心呢?
所以张良选择了归隐修仙,萧何选择了侵田自污。
而没有二人聪明,两度拜相的周勃,最后只能自嘲说:
“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如果没有李翊主动做出的牺牲,刘备大概率也要迫于压力,封一帮异姓王出来。
到时候这帮诸侯王跨州连郡,手中又握有重兵。
这对于汉朝的稳固统治是很大的障碍,迟早也会成为心腹之患。
眼下,摆在君臣二人面前的一个新的问题——
如何解决丞相权力过大的问题。
刘备暂时不会收回李翊的权力,至少他这一代不会。
但两人都已不再年少,必须得替将来考虑。
“陛下,可还记得臣适才提出的内阁制度吗?”
李翊再次将内阁制搬出来。
他的内阁制不同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内阁制。
是完全根据本时代的生产力、人口基础,甚至是皇权与相权关系而改良制定的。
“正如臣方才所言,首相统摄军政大权,可调动全国军队。”
“此正臣之所为也。”
言外之意,李翊搞出来的内阁首相,跟他现在的权力没多大区别。
首相拥有的权力,李翊现在就有。
首相没有的权力,李翊也有。
与其说是李翊建立了内阁,不如说是他主动将自己的权力分给了内阁。
平时的议案提案,都不过是他的一言堂罢了。
但现在,首相还需要跟阁员商议讨论。
而皇帝也能直接仲裁内阁提议。
这是李翊主动在削自己的权。
“丞相,内阁制无法长存。”
刘备终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道理很简单,只要李翊想,刘备点头。
内阁的确能建成,并且行政效率绝对远超原来的三公九卿。
但是,等刘备、李翊这两个老东西相继走后。
内阁制度,百分百会出问题。
因为李翊规划的内阁制度,其权力来源本质上是刘备与李翊的主动放权。
刘备身为皇帝,牺牲了自己一部分的权力。
李翊身为汉朝的二把手,则主动将自己的权力拆成了数份。
后来的皇帝,后来的继任者。
是否还能做到刘备、李翊这样的鱼水之情?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如何能够没有绝对权力?
臣子们又该如何在皇帝与首相之间做出取舍?
李翊整肃衣冠,趋前一步,沉声道:
“陛下容禀。”
“若定首相之制,可先制其权限。”
“其任免之权,任交由陛下。”
“如此一来,内阁首相便仍受制于皇家。”
他忽撩袍跪地,玉带扣碰在青砖上铮然作响。
“臣敢问陛下,这般首相,可还能够威胁到皇权?”
“威胁到皇朝后世子孙?”
“而百官又焉能不拥护此制?”
“嘶——”
刘备倒吸一口凉气,眉头轻轻蹙起。
按照李翊的说法,如果首相的任免,仍然由皇帝决定。
那等于跟自己现在没太大两样。
只不过丞相的权力被分成了数份,反而使得其权力被削了。
“卿之所见……”
刘备捻须沉吟,“可知这是在削己之权?”
“且宰辅之才百年难遇,恐未必能每年从内阁中选出”
李翊额角抵地:“陛下明鉴。”
“以臣之例毕竟少数,愚以为凡入阁为相者,当先正其品性,然后施为之。”
“若其真纵管仲、乐毅之才,足堪以任宰相之任。“
李翊只提出了首相须要从内阁中选。
虽然他暂时无法争取到首相脱离皇帝的任免,但至少能争取从内阁中选。
内阁的阁员也关系到他后来对汉朝察举制的改革,这两者是环环相扣的。
首相在任时,一定会努力工作。
因为内阁的其他成员都有机会上位,都有野心,都看到了这个希望。
自然也不容易跟首相一条心,从而很大程度的限制了结党营私的现象。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没人不想上去,就是在这样残酷的竞争环境下。
最后能够杀出来的首相,能力肯定也不会差。
这一来一回,皇权得到了巩固。
而相权也能够长期稳定的生存下去,为国家稳定提供“吃鸡”胜出的优秀人才。
其实,李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相权。
他现在是独揽大权抓不假,但他之后丞相制度大概率要取消,亦或者是被极大的削权。
而内阁制度的确立,便让“首相”这种军政一把抓的人能够长期存在。
那为什么李翊如此维护“相权”呢?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皇帝加丞相是一种双首制度。
皇帝有继承的天生权力,而丞相一般都是拼搏上来的。
所以正常情况下,丞相是能够保下限的。
因为上位前,他已经有了丰富的从政经验。
而皇帝除新朝建立时的一二君外,基本都是养在深宫里,没有底层经验,总体的能力是不如丞相的。
同时,皇帝即便胡作非为,对他的权力影响也是相对较轻的。
而官员稍微犯点错,轻则杀头,重则灭族。
正是这样的制度,皇帝集权才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治,但皇帝集权就太吃皇帝个人的能力了。
遇着圣主明君对百姓都好,遇上个杨广、朱祁镇那样瞎折腾的就倒霉了。
李翊并不清楚自己死后,齐汉能够走多远。
但他清楚,内阁制度的建立,一定会让齐汉比原来走得更远。
即便内阁以后也许会腐败,也许会出别的问题。
甚至不排除出现明朝时期遇着的问题。
但现在来看,他已具有进步意义。
从长远的角度看,它更是绝对能帮齐汉延长寿命的。
至少李翊,他是真的能证明我来过。
“丞相,你可要想清楚了。”
“若施行此般限制,这反倒削了你自己的权。”
刘备出声提醒。
毕竟,只要李翊想,他这个丞相就是干到死的,没有人能替换他。
但李翊为了长远发展,主动给自己上了一道枷锁,以帮助内阁制得以推广实施。
对于皇帝而言,一个权力被分化的“首相”是绝对威胁不到皇权的。
甚至能够维护皇权。
譬如幼主继位,换作从前,你不得不设托孤大臣。
而托孤大臣,基本上都是开盲盒。
运气好就是伊尹周公,运气不好就是司马懿。
但通过内阁分散了首相的权力,他就很难去欺凌幼主了。
毕竟千万双眼睛盯着你,你想赖着不走,大伙儿肯定不同意。
“臣本就想过功成身退,设下内阁群相制后,正是臣固请之愿也。”
李翊语气坚定地回答道。
在他看来一切以实力为尊。
你能证明自己,那内阁首相的位置就由你来坐。
“……子玉,适才你似乎提到了阁员。”
“莫非除内阁群相以外,还有其他成员?”
“是。”
李翊点了点头,“通过在内阁中设置阁员,如此便可进一步防止内阁权力被一人攫取。”
阁员就是内阁群相的后备役。
不论是分化首相权力也好,还是阁员制也罢,本质上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
让大家产生我有机会,所以我便能上的错觉。
权力的蛋糕如果只有几个人分,会让那几个人很容易达成一致,去抢新的蛋糕。
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分,那众人就很难达成一致的利益了。
“那内阁成员如何选出呢?”
“暂时不选。”
李翊指出,“如今应当先考虑推行内阁制,之后才是思考如何将之进一步完善。”
李翊现在的内阁制度,很明显是有很多问题和弊端的。
这并不是李翊想不到,而是综合考虑后的一种妥协。
他想的是,应该先把内阁制度推行出来。
之后再慢慢将之完善。
比如阁员制,为什么李翊现在不选呢?
阁员本质上是官员后备役。
而官员后备役,都是通过举孝廉产生。
察举制本质上是服务于世家大族的,通过它百年来产生了无数的豪族。
甚至是袁绍四世三公这样的顶级豪门。
而为了避免出现魏晋时期那种烂到骨子里的王朝现象发生,李翊早晚是要对世家大族动手的。
要从根上解决世家大族的问题,那必然是对察举制动手。
但察举制不是说变就能变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李翊已经开始发展纸坊了,之后他会利用内阁,进行他的所有改革。
“看来子玉有很多想做的事。”
刘备一如既往地了解李翊,他清楚李翊此刻有很多想法。
刘备与他相互扶持走到现在,经历了不知多少。
“既然你想做,那就放手大胆的去做罢!朕会予你以支持。”
“尽管朕并不清楚,这样做是福是祸。”
“但不论如何,朕都会与你共进退!”
李翊大为感动,俯身下拜。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臣一定不负陛下的知遇之恩!”
……
洛阳,未央宫。
殿外寒风凛冽,殿内群臣个个面色凝重。
刘备端坐于龙椅之上,冕旒垂下的玉珠微微晃动,掩不住他眼中的锐利。
李翊立于阶下,神色平静,仿佛这场风暴与他无关。
“陛下!”
王朗须发皆张,率先出列。
“丞相之职,本就是辅佐天子理政,岂能另设内阁,使陛下置身于事外?”
“此乃僭越祖宗之法!”
“内阁之制,万不可行。”
刘备尚未开口,华歆已紧随其后,高声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