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四章 躺平的生活(下) (第2/2页)
只要活着,哪怕是个泥胎木偶,都会给这个刚刚结束乱世没多少年的天下持续带来福祉。
看来自己最好进入低功耗待机模式,争取撑得久一些。
不过仔细想想今年确实也没多少事了,就只等一个征讨林邑的结果。
不,或许辽东那边也要等结果。
慕容仁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遣使入京谢罪,梁老登好不容易给他争取了一次机会,看样子他要放弃了。
邵勋其实真不想在辽东动手,因为这很可能影响到金刀的就藩。但有些账不是这么算的,慕容仁不处理,那么其他人会怎么看?搞不好就有第二个、第三个慕容仁。
所以他决定等到九月。如果还没动静的话,就批准李重的作战计划,调动平、幽、冀三州的资粮、器械,再调发一部分府兵,在玄都动手。
在这件事上,他不会容忍别人挑他的威严。
天渐渐黑了,外间响起了沉稳的脚步声。一番交涉之后,太官署的人入内,将晚膳送了过来。
三人就坐在院中,就着满院的星光,一起用完了晚餐。
收拾完毕之后,乐岚姬自回屋休息,裴灵雁则陪着邵勋在院外散步。
「你饭量都比以前少了。」裴灵雁说道。
邵勋愣了一下,再仔细一回想,确实。随即自嘲道:「怪不得拉不动硬弓了,原来如此。」
说完,看了眼裴灵雁,道:「真好,到现在还有你陪着我。」
裴灵雁并没有说话,只静静跟在邵勋身侧。
月光自乌云后透出,将皎洁的月华洒向大地。
二人的剪影时而并排,时而融合在一起。
这样的场景,似乎很久以前就有了,数十年之后,他们依然在这么走着。
******
八月底的时候,邵勋在丽春台上快速批阅完了几份奏疏。
这个时候,雍州及秦州、梁州部分郡县的田籍、户口被送了过来,太子也正式离开关西,取道洛阳南下荆州。
一方面是为了在荆州北部诸郡开展度田,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即将展开的战争做准备。
而在太子离开关西的那一天,覆田劝农使幕府从事中郎、左长直卫将军桓温依旧留在那边,清理因为度田而导致的叛乱余波。
尤其是一些氏羌、匈奴、休屠胡部落酋豪,心中极为不满,四处串联,鼓噪作乱。
新任雍州刺史、都督雍、朔二州诸军事张硕率长安世兵二万人,与左右长直卫万余人汇合,大肆镇压,战果斐然。
桓温的表现还是比较出彩的。
他率六千人昼伏夜出,进至横山深处,猝然发难,杀得酋豪数人,另俘斩氏羌之众三千余,一举解决了横山诸部之中最桀骜不驯的那一批一一从安定到上郡,茫茫横山之中藏着不下十万氏羌,
向以种植粟米、青颗为主。
这是出乎邵勋预料的。桓大司马没那么喜欢出奇制胜吧?这都从哪里学的。
另外,左长直卫的战斗力确实不错,但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不过在看到桓温请求将得来的横山田地分给左长直卫府兵余丁之后,大致明白了。
诚然,横山确实不如关中平原,但其间也不是没有好地,有些水草丰美之处,非常适合拿来种粮食一一后世宋夏连年战争,转折点便是横山诸部的归属,西夏人经常利用横山为前出基地补给粮草,悍然出击劫掠关中。
分地这招一出,左长直卫的将士们知道为何而战,那就不是氏羌蛮子能抵挡得住的了,更何况是趁夜偷袭。
邵勋没有为难桓温,很爽快地同意了这项请求。
他也是老武夫了,很清楚桓温完全可以借此举在左长直卫站稳脚跟。从今往后,会有许多人敬重他、感激他、爱戴他,好好经营个几年,这一卫府兵就是桓温在军界的根基。
他以后若出镇边塞,都会忍不住从左长直卫调人,一个军功小集团就是这么慢慢形成的。
待到在外镇积累了足够的功劳,便可以考虑入朝为相了一一当然,竞争注定是激烈的,毕竟不止你一个边帅。
将桓温留给太子,大概算是邵勋暮年做出的最重要决定之一了。
他或许不是最顶级的人才,但对进入守成时代的大梁朝来说,完全够用了,至少虐菜不是问题。
至于担心反叛?可能杞人忧天了。
其实若非意外,制度发展到唐代那一刻,其实已经很难有人篡位了。及至两宋,几乎不可能,
更别说明清了。
如今的大梁朝,就在朝着唐代的制度一点点转变,除非突然四分五裂,不然怕是已经没有桓温们滋长野心的土壤了。
放心大胆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