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古”战场 (第1/2页)
银铃般的笑声传出去很远孩童们蹦蹦跳跳着,手里拿着木棍、竹竿,嘻嘻哈哈,做行军打仗状。
旁边七八头牛漫步徜祥,悠闲地咀嚼着鲜嫩的牧草。
「这帮顽童!」邵贞拨开高高的蒿草,看着吓了一跳的孩童们,哈哈大笑。
孩童们确实被吓了一跳,待看到一群盔甲鲜明的武士后,反倒镇定了下来。
其中一年岁稍大的孩子上前,壮着胆子问道:「你们是黑稍左营的人吗?」
「小小顽童,亦知黑稍军。」邵贞捏了捏他的耳朵,笑道。
孩童后退半步,躲了开去。
邵贞低头看了下,这个孩子手里竟然拿着一根断箭,锈迹斑斑的,顿时明白了。
这里是河内,曾经与刘汉反复拉锯的战场,不知道多少人葬身于此。
东边响起了凌乱的马蹄声。
邵贞神情一振,抬眼四望,侍卫亲军的兵士们正向远处拉网,四处排查。
呼喝之声连连,长枪在芦苇丛中刺来刺去,直到一个光着屁股拉屎的人从里面窜了出来,大呼冤枉,他不是刺客。
邵勋哑然失笑,吩附赏他两匹绢同时又有些叹息,他到底在指望着什么?指望着故人与他把酒言欢?指望着敌人在他面前痛哭流涕?指望着敬爱他的人歌功颂德?
他不知道,他只是想来这里看看,与人说说话一一呢,说话对象已被本地官员请来了「陛下,这便是尚能找到的当年居于附近的百姓。」河阳县令走了过来,禀报道:「唯惜匈奴治下的河内本就没多少人,全在这了。」
邵勋挥了挥手,让县令退下。
县令有些失望,欲言又止,最终还是离开了。
站在邵勋面前的有七八人,年纪都不小了,大概四五十岁的样子。
许是县令交代过什么,他们如同竹筒倒豆子般,挨个说起了话。
「当年打了一夜的雷,我带着羊群在山下避雨,电闪雷鸣之间,河面上全是密密麻麻的舟揖,吓得连滚带爬,躲到了破庙中。」
一人说完,另一人接着说道:「我去外舅家还粮食,半夜往回走,河边忽然冒出来一群湿漉漉的人,活似水鬼一般,我直接躲进了林中。后半夜杀声大震,雷雨都遮不住。天明后想去战场上捡点东西,终究没敢。」
「我在浮屠庙中打杂。半夜忽闻杀声,法师披衣而起,登楼望远,片刻后就坐在阁楼上,念了一夜的经。我当时吓得浑身发软,总觉得刀下亡魂都被招来了。」
「天明后,我被抓来掩埋尸体。匈奴兵多为背后中创,可见王师天威。」
「匈奴人把所有船都搜集起来,一把火烧了。我家打鱼的船被藏起来了,后半夜听到芦苇荡中有动静,便偷偷过去看,结果被上岸的王师斥候抓住了,他们逼着我划船去南岸,接人渡河。说是有一解粮的赏赐,到最后也没见到。」
「战后有匈奴兵藏过来,被我父一锄头砸死。天明后说有赏赐,可拿匈奴首级换钱,
我父去后被端了一脚,首级也被抢走了。」
众人七嘴八舌,说了好大一通,邵勋甚是无语。
遮马堤之战还有如此之多的视角,回想起来,感慨颇多。
曾经的战场已经长满了青青的麦苗,尸体腐烂在田间,为农作物供应着养分。
可过了这些年,谁还能想到那一晚,数千将土毅然渡河的决绝?谁能忆起,大雨下壮怀激烈的呐喊,以及黑沉沉的雨幕中冷酷无情的捅刺?
惊雷之下,敌我双方撞在一起,进发出的情绪几乎能把人点燃。
俱往矣!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年的将士们尽到了自己的责任,给了匈奴人耻辱性的失败。
时过境迁,如果他们还活着,或许可以在某个冬天,看着围坐在炉边的儿孙们,自豪地说一句当年我怎么怎么—
「一人赐绢两匹。」邵勋招了招手,吩咐道。
亲兵们很快搬来了绢帛,挨个分发下去,众人自然千恩万谢。
「大战过去这么多年了,你们过得如何?」邵勋问道。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最后推出了一人。
此人行了一礼,道:「陛下,我等各家都授田了,而今自耕自食,赋役也不重,比当年好太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