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饮食男女 > 第784章 年少不知阿姨好

第784章 年少不知阿姨好

第784章 年少不知阿姨好 (第2/2页)

“呵呵呵——”韩松摇头,好笑道:“这话听着怎么耳熟呢?”
  
  是故意这么说的。正当年,他怎么可能记不住这话是刚刚李学武说的,说要跟领导多学习。现在顺着杜主任的话头甩在了他的身上。
  
  真是个见杆就敢往上爬的家伙,怨不得他年轻有为呢。
  
  “刚刚我们聊天他就给我来了这么一句,说李怀德叮嘱他多跟您学习呢。”
  
  “李怀德——”杜宪在沙发这边坐下,见两人坐下后,这才呵笑了一声,摇了摇头。
  
  虽然他没有说什么,可韩松和李学武都理解了他呵笑声中的意味深长。
  
  这种态度领导可以摆,但李学武不能应,更不能太“懂”,略懂就行了。
  
  好在杜宪找他来谈话,也不是为了当着他这位下属的面专门呲哒李怀德的。
  
  “把你放在辽东,李怀德走了一步险棋啊。”杜宪的时间宝贵,见秘书摆好了茶杯便开门见山地讲道:“我说他,他还不服气呢。”
  
  这话李学武就更不好接了,无论怎么说都显得他太着急了,太着急为自己辩解。其实这个时候千言万语不如一言不发,听着对方说。
  
  解释是没有用的,杜宪不会越级管理,李学武也没有必要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向他汇报。
  
  这个时候杜宪要看的不是他说,而是他这个人,他的态度,是想自己说给李学武听。
  
  所以杜宪开了口,李学武只做恭听状,甚至将早就准备好的笔记本担在了膝盖上,拧开钢笔做起了笔记和记录。这态度够认真了吧。
  
  韩松是把李学武的反应看在眼里的,面上不显,但心里是点头赞许的。
  
  当干部的笔和本千万不要离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真摆在领导面前也好看。
  
  就像现在,明明杜主任刚开始谈话时的语气是有些急的,这会儿见他做笔记,语速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语气也缓和了许多。
  
  什么叫以柔克刚,这就是。
  
  “李怀德在我这把你好一顿夸,讲了你这些年的工作成绩和贡献。”
  
  杜宪许是说的累了,口干舌燥,端起茶杯看着李学武问道:“你是怎么想的?”
  
  “说成绩归功于集体,贡献来自团结,这话是不是有点假了?”
  
  李学武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是用一个问题回答了他的问题,杜宪也是不禁一笑。
  
  他正喝着茶呢,听李学武这么说,好悬没把水鼓出来,目光飘向了坐在一旁的韩松。
  
  韩松对于李学武的机智并不意外,微笑着听他的回答,好像很欣赏的样子。
  
  李学武并没有笑,而是认真地讲道:“我说实话,如果没有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我就是有三头六臂又能做多少工作。如果没有团结一心干工作的劲头,这贡献又从何说起呢。”
  
  他很是坦然地看着杜主任讲道:“实事求是,我并不否认自己的努力和成绩,但也不会忘记同志们的支持和团结。”
  
  “嗯,这就是你的答案?”
  
  杜宪的脸上看不出满意还是不满意,不置可否地点点头,放下茶杯讲道:“能说说为什么想要去辽东吗?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
  
  “刚刚韩副主任说您十分关心我们集团的发展,我还含糊着,现在知道了。”
  
  李学武别有深意地讲了一句,这才继续回答道:“我是组织的一份子,不应该凭自己的喜好选择岗位,应该兢兢业业,量力而为。”
  
  他十分坦然地讲道:“在我过去的工作经历中,每一个岗位都值得我去付出和学习。”
  
  “身为红星钢铁集团青年干部中的一员,在集团需要我们的时候,我有义务和责任站出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杜宪听着他的话眉毛一挑,同样没有做出评论,随后又问了几个问题。
  
  他的本意不无逼迫李学武着急犯错,在压力之下难免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
  
  可从始至终李学武的回答保持在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的状态,没有丝毫的急切和破绽。
  
  只等几个问题问完了,杜宪也不得不承认,他还是小看了这位青年干才。
  
  “今天找你来,不是我不放心钢铁集团,更不是怀疑你们的工作能力。”这一句杜宪回答了李学武最初的那句调侃,“一个人事变动就大惊小怪,我这个一把手也没有那么闲。”
  
  “呵呵——”韩松忍不住笑出了声。
  
  刚刚李学武调侃杜主任“十分关心钢铁集团的发展”,言外之意就是多管闲事嘛。
  
  或许杜主任也被他说的多了几分不自在,这会儿还特意解释了一句,听起来可笑。
  
  杜宪看了他一眼也是笑了,看向李学武的目光里就宽和了几分。
  
  “我是对你很好奇啊。”
  
  他也没在兜圈子,很是直白地看着李学武讲道:“李怀德夸你,杨骏回来也夸你。”
  
  “你刚刚说自己没有三头六臂,但我听到的,看到的,你这左膀右臂可不少啊。”
  
  “团结就是力量嘛。”李学武搞不清楚他的动机,微笑着讲道:“都是为了工作。”
  
  “嗯,不谦虚,也不骄傲。”
  
  杜宪看着他点点头,说道:“希望你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保持这种不骄不躁啊。”
  
  “谢谢领导,您的要求我记住了。”
  
  李学武认真地点头,腰板很直,回答中铿锵有力,尽显年轻人的沉稳和朝气。
  
  杜宪没有再问他什么,站起身摆了摆手说道:“行了,回去吧,好好干工作。”
  
  “领导,我有个不情之请。”
  
  见杜主任决定结束这次的谈话,李学武却主动表现了一回,态度恳切地望着他。
  
  杜宪颇为惊讶地回头看了他,连刚刚进门的秘书和起身的韩松都有些惊讶。
  
  “是我们红星集团营城造船厂最新研制并建造的两万五千吨级集装箱货船纪念模型。”
  
  他这么说着,走到办公室门口将一个一米多长,三十公分高的纸箱子提了过来。
  
  韩松都没注意李学武是什么时候带进来的,更没发现门口衣架旁摆了个箱子。
  
  “这是——”
  
  杜宪微微皱眉,看着李学武将箱子拆开,这才发现他所谓的纪念模型是什么。
  
  一艘钢铁大船,船体分为两种颜色,吃水线以下为黑色,吃水线以上为白色。船舶并不是空的,集装箱货位上码放着层叠的集装箱。
  
  韩松和秘书的目光也被吸引了过来,办公室有了瞬间的宁静。实在是模型制作的精巧,摆在眼前就像真有一艘载满集装箱货物的大船向他们驶来。
  
  李学武将托架摆在了沙发旁的小几上,又将大船捧着摆在了上面,美观又时髦。
  
  杜宪的眉头早就舒展开了,挑眉看了李学武一眼,好笑道:“无功不受禄啊,再说了,我可是不收礼的。”
  
  “这可不是我感谢您的指导,而是用工作实际代表集团向您做个汇报。”
  
  李学武的回答十分的巧妙,既否定了谢礼一说,又绕开了杜宪的不收礼规矩。
  
  他讲这不是礼物,而是成果展示和汇报。
  
  “呵呵呵——”韩松笑着看向杜主任,揶揄道:“看来这份汇报您不得不收下了。”
  
  “是你的鬼主意还是李怀德?”
  
  杜宪也没容李学武回答,便指了指他笑骂道:“这李怀德,他都显摆到我办公室了!”
  
  ——
  
  一月九日,东风船务订购的第三艘一万五千吨货船试航,消息刊登在了联合工业报上。
  
  这年月要是没有点实力,敢一口气订购三艘万吨级货船吗?还都是最先进的集装箱货船。
  
  东风船务虽然是个空壳子,可这两年千吨级货船也是陆陆续续地在采购,近海和内河航运铺开的很快。
  
  尤其是在船员培训以及后勤保障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和磨练,东方船务已经有了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
  
  这三艘货船最早便是李学武联系的,现在联合工业报上刊登这一消息,更像是一种标志。
  
  部里领导召见李学武的事已经在集团内部传的沸沸扬扬,都在说他已经入了领导的眼。
  
  事实好像也确实如此,如果没有领导的关注,又怎么会单独点他去部里谈话呢。
  
  光是去辽东主持工业管理工作这一点可不够,董文学也没享受过这种待遇。
  
  非要较真的话,就只能是大家所说的那样,他已经走到了那个位置,能接触到部里的领导,有了“上达天听”的资格。
  
  这种资格说不清道不明的,看不见也摸不着,但确确实实地存在着。
  
  具体表现出来的影响力,便是自年前集团管委会最终决定由他去辽东主持工业管理工作后,几方态度稍显迟滞,有所抵触。
  
  但有了杜主任的召见,甚至有消息灵通的从上面打听到领导对秘书长的汇报很满意。
  
  无风不起浪,要真没有这回事,上面也不会传的沸沸扬扬,说什么的都有。
  
  不过能确定的是杜主任办公室里多了一艘由营城造船厂制造的万吨级集装箱货船模型。
  
  去汇报工作的不少人都见着了,模型的木制托柄上刻着四个红色的小字:大国船舶。
  
  不用怀疑了,这定是秘书长的手笔,熟悉红星厂对外办工作的人都很清楚,每年秘书长都会批下一部分专项资金,就是做这些礼品。
  
  礼尚往来嘛,到什么时候都拒绝不了,可要送烟酒茶糖就显得俗气了。
  
  秘书长的要求,集团统一订制活动礼品,有小指甲钳、不锈钢水杯、发展图册等等。
  
  缩小比例的船模和直升飞机模型也做了不少,这玩意儿还很时髦,当摆件可吸引眼球了。
  
  不需别人显摆,李主任的办公室已经摆了不少,不过都是挑金贵的摆了。
  
  三种直升飞机铁模,多种货船和渔船的模型,以及红星厂出品的汽车模型。
  
  这玩意无论是当摆件还是送人,都是个心意,又时尚又不会落了下乘。
  
  你要说金贵,这就是金属浇筑抛光的艺术品,铁疙瘩能值几个钱。
  
  可你要说它不值钱吧,这些模型所代表的意义又非同凡响,这是红星钢铁集团的发展成果展示啊。瞧不起这些个成果就是瞧不起红星钢铁集团啊,老李一定问候你是不是嫉妒了。
  
  如果说联合工业报刊登了一篇船舶试航的新闻不算什么,集团领导的召见也情有可原。但随即没多久,辽东工业管理局局长带队来集团访问调研,便彻底掀开了秘书长大势已成的伪装。
  
  辽东工业管理局局长就是去年从辽东驻京办调回去的副主任胡可。
  
  也算是投桃报李吧,更像是饮水思源。
  
  胡可此次来访的时机实在是太巧了,等双方一见面后,他说出了欢迎李学武到辽东工作这句话以后,班子成员的态度各有变化。
  
  李学武是京城本地人,又找了一个背景深厚的老丈人,他在京城关系网稳固也就罢了,这都去了辽东了,怎么还有人上赶着来接了?
  
  这绝对不可能是董文学的关系,在双方没有完成交接的时候,谁会傻到开酒庆祝啊。
  
  再说了,集团内部绝对会避讳这种明面上的关系,真正能讲出来的,绝对是真关系。
  
  有认识胡可的,已经了然,不认识的,难免要在心里嘀咕一句秘书长手眼通天了。
  
  说手眼通天,通的不是头顶的天,而是奉天的天,这次来的客人可不就是从奉天而来嘛。
  
  胡可来京调研和访问,可不专程是为了给李学武摇旗呐喊来的,而是带着目的的。
  
  首先,他要确定李学武是否会前往辽东工作,这关系到下一步辽东工业同红星钢铁集团的发展关系。胡可已经隐隐把红星钢铁集团当做是辽东对外发展的敲门砖,引路人角色了。
  
  不能说非红星不可,但红星此时是对外贸易的大势,也是工业系统里独立发展对外贸易,建立航运港口的蝎子粑粑,独一份。
  
  李学武是红星集团布局辽东的吹号人,胡可同辽东工业自然欢迎他去辽东工作。
  
  其次,他来京要确定红星钢铁集团下一步在辽东的工业布局,以及对未来的发展规划。
  
  红星钢铁集团如此庞大的体量,又涉及到了这么多的工业类别,早已经不是曾经的小卡拉米了,有资格站在C位抬手比个耶了。
  
  最后,胡可代表辽东工业要同红星厂维系好现存的关系,准备同李怀德见面谈一谈。
  
  他作为辽东工业管理局的掌舵人,要向红星厂发出积极的信号,支持并引导红星钢铁集团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发展步伐。
  
  红星钢铁集团的进步和发展,也就带动了整个东北的经济向外发展。
  
  虽然这个年代的东北并不缺少工业化产品,但这片土地承担的战略位置太靠前了。
  
  一次次失去了发展的机遇,也在经济浪潮中起起伏伏,最终走向了尴尬的境地。
  
  如果从这个时候开始布局东北亚的贸易合作,那未来渤海湾的经济贸易区真大有可为。
  
  胡可的来访并不完全是针对李学武的,可在宣传机器开动以后,便出现了鼓吹和造势。
  
  既然集团管委会已经做出了决定,那联合工业报自然要做专题报道,还要回顾一下秘书长这几年的工作成绩和工作履历。
  
  李学武的工作履历很浅,尤其是时间跨度,但工作成绩却是实打实的。
  
  联合工业报的宣传重点就放在了他对工业管理和经济建设的贡献上。
  
  李学武知道这是谁干的,打电话给丁自贵提醒他收敛点,悠着点。可丁自贵并不以为意,他觉得在集团可以低调谨慎一些,但既然要去辽东主持工作,就不能让人小看了。
  
  李学武真不知道自己何时竟然被人小瞧过,可他也不得不承认丁自贵说的有道理。
  
  影响力和势力就是在平常的工作中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的,不能光有和气,还得有锐气。
  
  丁自贵才不相信李学武去辽东是为了做好好先生的,早晚要大刀阔斧地干一场。
  
  与其让那些人狗眼看人低,倒不如现在敲山震虎,摆出威仪来。
  
  他提醒李学武,这两年集团确实是发展了,可人员结构也变了,不能说泥沙俱下,也可以称得上是鱼龙混杂了。
  
  在集团机关还好,大家都知道他的身份背景和工作能力,去了地方实在是不好说。
  
  他倒不是怕李学武被人欺负了,只是觉得小鱼小虾真有不开眼的招惹他,生这个气也犯不上。
  
  所以最新一期的联合工业报上,在介绍李学武的工作简历中就有他的工作照片。
  
  一张中山装侧身证件照,一张他在食品厂调研时候的现场照片,刊印的非常清晰。
  
  这是在造势,也是在提醒辽东那些别有用心的宵小,集团的秘书长不是过江龙。
  
  简历上当然不能写“战绩”如何,但一连串的保卫成绩可是实打实的。
  
  气氛烘托起来了,自然有人给宣传和解释秘书长曾经送走了多少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