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五十二章 朱元璋发威 (第1/2页)
佛门很龌龊吗?
不,佛门一直都是如此,从古至今,一贯如此。
诚然,佛门的清净之地确实存在,高僧确实也有,但少林式的高僧,历来不缺。
但比起其他人,宗泐算是伟大的了,至少他没娶妻生子,也没豪华马车宫殿,更没肥头大耳,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整个佛门的欣欣向荣、发扬光大,从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
从这一点来说,宗泐是对得起自己那一颗佛心的。
萧成目光扫过行人,对顾正臣问:“佛门答应得是不是太爽快了,而且,即便是他们不答应,最终那些寺庙,还不是归他们,这个道理,他们会不懂?”
日本的那些寺庙,烧了是浪费,拆也要耗人耗钱粮。留着没用,总还是需要有人住进去。
给佛门,不过是顺水推舟的事。
朝廷还需要承他们的情,让他们帮忙抚慰战后之后的百姓心理创伤,以保证地方上的统治安稳。
顾正臣嘴角动了下,抬手遮了下阳光,缓缓地说:“他们不仅懂,而且懂很多。萧成啊,佛门看的是二三十年之后的事,可不是眼前事。”
萧成疑惑:“二三十年后的事,与眼下东征有何关系,又与日本寺庙有何关系?”
沿石阶而下。
顾正臣回道:“朝廷可以抑兼并,也可以抑佛道,尤其是佛。”
萧成茫然。
顾正臣不能给萧成说再细了。
老朱上年纪了,这是铁一般的事实,朱标迟早会上台。
可朱标并不怎么喜欢佛教,这就给了佛门一种前途未卜的意味。
这也能理解,朱标小时候没去寺庙里撞过钟,老朱也没带他去佛祖那进行过亲子活动,打小接受的又是正统的儒家思想……
这关系不亲嘛。
还有自己对佛门的态度,朱标也看在眼里。
佛道,在顾正臣看来,与锤子、石头、刨子没啥区别,需要的时候,拿过来用用,不需要的时候,丢那里都懒得看一眼。
不少朝代抑商,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不事生产,可在这样的朝代里,抑佛的声音并不高,问题是,佛门的和尚就“事生产”了吗?
商人好歹还进行了资源配置,降低了百姓的生活成本,可佛门僧众干嘛了,除了给一点心理慰藉之外,啥也没留给百姓,还从百姓手里拿走了不少东西。
嗯,还坑了顾家不少东西……
三月桃花开得绚烂,百花敢与其争奇斗艳的并不多,大部萎靡,随着春暮的一场晚雨,落下了最后的一抹光彩。
武英殿。
朱元璋看着锦衣卫从各地送来的消息,总算是安心了。
地方大户、富户、士绅,包括一些地方上的官员,对抑兼并的反应确实强烈,但也只局限于情绪层面,发发唠叨,仅此而已。
百姓是安稳的,底层是没问题的。
这就够了。
既是如此,也该推出抑兼并之策了,不过在这之前,需要先召集公侯伯爵,将两厂、两企的事推出来……
朱元璋最终支持了两厂两企方案,并当着众公侯伯爵的面,言道:“朕为汝等安排万世之基,汝等莫要辜负皇室之恩!抑兼并乃是国策,世代贯穿,坚定不移的国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