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4章 南洋之隼(第一更,求订阅) (第2/2页)
“没错,动力部正在全力搞P135,那才是未来。”
听着同僚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辞,张克把目光投向赵伟杰,等着他的回答。
“BMW公司也是要赚钱的,RW1发动机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当年它的早期型号高空性能相对较差,所以隼在早期的高空马赫数不高,而20型发动则解决这一问,让其高空突破2.1。而40型则进一步提高推力,当年BMW为什么不断推出改进型,无非就是因为能挣钱,现在不愿意,也是如此,可是别忘了在市场上还有2900架“隼”!”
强调着“2900架”这个数字之后,赵伟杰又接着说道:
“所以,我们只需要说服他们提供新的发动机就好,况且哪怕就是推重比增加到7,它的推力也就不比F16差了。再加了新一代的雷达,到时候,它的性能甚至可以达到F16的80%,甚至可以达到90%,这无论是对于我军还是盟国军队,都是极其重要的战力扩充。
即便是将来,F3战斗机服役了,我们也可以把二手的隼卖给或者以军援的形式提供给第三世界。”
听着赵伟杰讲述的这个看似极其美妙的未来,一众人不禁有些怦然心动,一直持反对意见的聂永胜,再次问道:
“现在的三代机用的都是电传操纵系统,而“隼”并不是,这对它的性能肯定会有一定影响的。”
“聂主任,你说的没错,“隼”虽然没有采用电传操纵系统,但它从E型开始采用了双余度高权限增稳控制系统,本质上虽然是机械飞控,但所达到的技术指标与电传操纵系统类似,具有仰角和航向控制等电传操控的功能。同时,“隼”的增稳飞控系统不具备迎角和过载限制能力,这使得它可以进行高过载机动,空军的“隼”曾在空战中多次出现近10G的过载,导致机体大梁出现结构性损坏的记录。“隼”的性能基本满足了高亚音速空中优势作战的需要,强大的机动能力,加速和爬升能力,使其非常适合争夺战区制空权。嗯……”
用力的点了点头,赵伟杰说道:
“这也是我认为应该对“隼”进行进一步改进的原因!它原本就是一架最接近三代战斗机的二代战斗机,只需要稍做改进,其性能就不逊于三代战斗机。所以,为什么要停止进一步的改进?”
接着他又送了一记马屁,看着张克说道:
“说实话,随着我对“隼”的了解,我越来越佩服当初的设计团队,是如何在二十年前,设计出如此优良的战斗机。”
一记马屁,让张克颇为受用,虽然他在F3的竞争中失败了,可是“隼”却是成功的。
最接近三代战斗机的二代战斗机!
这小子说的不错啊!
“嗯……”
点了点头,虽然心里非常受用,但是张克还是直接挑明了现实问题:
“你的想法不错,但是说服BMW公司继续改进RW1,只是靠画蛋糕是还是不行的,没有实际用户的话,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谈,空军……嗯,空军那边或许会有兴趣,但是,让他们把大笔的资金用在对旧飞机的升级上,眼下显然不现实,你知道的,军费是有限的。”
张克的提醒,让赵伟杰的眉头一锁,确实,军费是有限的,哪怕是对飞机进行升级,只需要百万元,但仍然会挤占军费,在这种情况下,军方肯定更愿意等待F3。
毕竟,三代机并不是过于迫切的需求——苏联还没有。
最好的选择是什么?
稍微想了一下,赵伟杰便说道:
“海外用户,比如德国,它是冷战对峙的最前沿,他是“隼”的主要用户,其采购的“隼”主要是C型和D型,五年前,其又采购了386架E型,他本身就有升级需求,我们只需要给他们提供方案,有了采购意向,我想BMW公司肯定乐意继续改进发动机的。”
在其提到德国时,众人的表情各异,德国是“隼”最大的海外用户,他之所以采购“隼”是因为F104曾在全世界面前表演过坠机,于是其不得不中止采购计划,从SEA采购了500架“隼”,用于代替F104,但是华盛顿却出面施加压力,最终迫于压力,“隼”的订单压缩到400架,转向美国采购516架F104战斗机。当时还没人会想到这种飞机未来会在德国“制造”众多寡妇: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每年10架德国的F104坠毁,并导致几十名飞行员的死亡。星战士,直接变成了“寡妇制造者”。
五年前,实在受不了这种损失的联邦德国,把F104战斗机退役了事,采购了386架“隼”用于代替F104。
可以说,转了十几年,又回到了原地。
这甚至都让联邦德国都变成了笑话。
现在既然提到了海外市场,其它的工程师们,自然是提出了各种建议。
“还有伊朗,他是第二大用户……”
听着众人的建议,张克沉思了一会,然后看着赵伟杰说道:
“还是伊朗吧,只是靠着PPT是无法说服联邦德国的,伊朗人更好忽悠,伟杰,你准备一下,去一趟伊朗,说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