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清妖 > 第一百一十四章 你一举人有什么资格!

第一百一十四章 你一举人有什么资格!

第一百一十四章 你一举人有什么资格! (第1/2页)

科举殿试分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称“进士及第”。
  
  第一名状元从六品起步,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正七品起步。
  
  三人无须朝试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编修等职,起点很高,仕途也很顺利,很大概率荣升部堂、中堂。
  
  二甲录取的进士称“进士出身”,录取人数并不固定,有时录几十个,有时也录一百多个。
  
  起步也是正七品,但除排名最高的“传胪”可直接授予官职外,其余均需要参加朝考选拔,成绩优秀者才能正式授官。
  
  三甲一般录取一到二百人,称“同进士出身”,成绩属于殿试垫底的,要不是殿试有不淘汰人的规矩,就是全部不合格滚蛋的那种。
  
  相比“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官员起步低的多,只有正八品且很难“留京”工作,大多是被分配到边远贫瘠之地。
  
  后期升职时如果是和一甲、二甲出身的官员竞争同一岗位,必须让位于那些正牌进士,不过要强于举人、监生出身的官员。
  
  也就是说“同进士出身”不是真的进士出身,但按进士出身对待。
  
  好比“如夫人”,如同夫人实则低人一等的小妾。
  
  因此不少同进士出身的官员就耻于提自己的“学历”,因为真的很难听。
  
  搁赵安这边,实际比同进士出身还不如。
  
  因为他是老太爷高兴起来破例赏的“赐‘赐同进士出身’”。
  
  什么个意思呢?
  
  表子都不如的表子。
  
  这种事跟监生出身当老宗师差不多,都他妈的百年不遇。
  
  也就老太爷晚年喜欢骚操作,做事不拘一格,不然真的不敢想。
  
  历史上,有清一代没有参加会试、殿试却被破格赐“赐同进士出身”的其实真有。
  
  这人叫左宗棠。
  
  慈禧老太后给左大帅的特别优待。
  
  要不是左大帅老的提不动刀,天知道会不会冲冠一怒为出身。
  
  不过左大帅好歹也是举人,给赐个同进士出身也说的过去。
  
  赵安呢?
  
  说是监生其实就是个童生,学历对比后世的话,就是个技校中专生。
  
  甭管是不是骂人,赐同进士出身都是来自皇家的隆恩,问题来了,这个赐同进士出身给安在哪一届三甲名单上呢。
  
  不管是进士出身还是同进士出身,都要有完整档案移交吏部的,这样将来吏部选官任官时有个年限参照。
  
  根据任职时间调整职务的意思,你不能把乾隆五十年的进士工作年限等同乾隆三十年的啊。
  
  旨意按程序转到礼部时,可把礼部愁坏了,没法安排!
  
  每届殿试三甲人员名单连同座师、房师早就制成册子人手一份,也在礼部和吏部存了档,这要凭空安插一个,这名单就得作废,那可就麻烦了。
  
  光回收名单册子就够礼部忙活大半年的。
  
  还是和中堂给出的主意,就给安在今年万寿恩科殿试的三甲名单上,为了上上下下都好交待,特点三甲第185名。
  
  三甲就录185个,不能再多录了。
  
  因为中堂大人就是本届恩科的会试正考官兼殿试读卷官。
  
  跟赵有禄这个名字注定要载入史册似的,这一操作又刷新了一个历史。
  
  恩科会试十一月才举行,如今才十月!
  
  也就是说浑不知自个捐监的中专学历已经变成函授本科的赵安,提前一个月就成了乾隆五十五年恩科会试的三甲进士。
  
  哪朝哪代有这好事?
  
  要说好处还有呢,就是这么一搞赵安不仅成了老太爷钦点的天子门生,还直接认了和中堂当座师。
  
  座师什么概念?
  
  跟义父在上差不多。
  
  不敢得罪和中堂更不敢扫老太爷兴的礼部只好捏着鼻子认了,一顿猛如虎操作后,照规矩派了个笔帖式拿着提前印刷的赵安函授本科毕业证书快马加鞭就奔了扬州。
  
  为了让这张毕业证书看着像那么回事,连毕业日期都给写的十一月。
  
  说实在的,这毕业证书就跟个玩笑似的走快递就行,为何还要专人送达。
  
  无非是礼部基层人员想挣点零花钱呗。
  
  大老远来一趟,规矩百两起步,来回吃住又都是公款,傻子才不出京旅游呢。
  
  扬州这边,学生们埋首奋战四天后,当了四天木头人的赵安终是上了发条,迎来属于自己的工作——阅卷。
  
  由于参加府试的学生有五百多人,因此阅卷需要五天时间。
  
  参加阅卷的俗称“房师”,除了从府学抽的六名老秀才参加阅卷外,还有江都知县郑三万、扬州同知两个地方官一同参加阅卷,另外就是从州县抽调的六名学官。
  
  从州县调学官参与阅卷自是防止府里因为竞争原因做手脚,把人州县学子给强行刷下去。
  
  连同正副考官在内,整个阅卷领导小组成员共十六人。
  
  组长知府大人不参与前期阅卷,负责这项工作的就是赵安这个副组长。
  
  第一天主要批改帖经,就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格式跟后世考卷差不多,写对了就给分,没写或者不对就给叉了。
  
  基本上流水作业,没什么问题。
  
  赵安也拿了些考生卷子来看,看的多了也能背上几句。
  
  第二天和第三天批改杂文,杂文考的主要就是诗赋。
  
  诗赋这东西好与不好各人看法不一,因此定等起来实际全看阅卷老师心情。
  
  这也是最容易舞弊的科目。
  
  最后两天则批改策论。
  
  策论题目是知府大人出的,叫《有复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
  
  啥意思,赵安看不明白,但不影响他煞有介事的在那将已被其他阅卷老师评过的卷子拿来写上自己的评语。
  
  为了体现自己这个副考官的水平,赵安这两天又往大脑里充了不少电,因此评语写的非常专业,之乎者也的挺像那么一回事。
  
  只是改着改着发现不对,怎么少了一个考生卷子的。
  
  考生叫陈大华,老宋收人家长二百两保证人孩子能过的。
  
  赵安也给打了包票,说必定给定个乙等包过府试,至于院试听天由命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