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老头而已 (第1/2页)
1938年春
汉口
此时的武汉三镇没有统称,基本以汉口为核心,统摄武昌、汉阳。
因地处汉江流入长江之地,古来便是四大名镇之一,汉皋、夏口与沔口就是它曾经的名字。
平汉线、粤汉线、长江、汉江,即便不是九省通衢,此时的武汉,也是神州大地上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核心。
自1861年开埠以来,经济高度繁荣发展,人口早已突破百万。
映入沈复兴眼帘的汉口,甚至一定程度上比金陵还要繁华。
稠密的多层建筑,繁华的商业人流,甚至比当时许多国外的城市都要发达。
汉口因此还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这要是丢了不得肉疼死??”坐在车里的沈复兴由衷感叹。
白崇禧同样感慨:“参谋本部预计,在徐州会战结束之后,日寇很有可能沿着长江西进,现在各处都在修建要塞,构筑工事,奈何兵力不足,装备不齐啊。”
“重庆那边的几十家工厂还没产出么?”沈复兴有些疑惑。
“有,但国家这么大,几十家小工厂,产能有限啊。”
沈复兴默然,确实,看起来这些工厂很多,但合并起来,也就几家中等规模的工厂罢了。
目前除了基础物资产出,只能为汉阳与重庆兵器局提供钢管等零部件。
形成产能效应还需要时间。
“如果啊,我是说如果。”沈复兴想到了最坏的结局:“武汉的工厂有没有考虑过内迁?”
白崇禧扭头看向沈复兴,眼神疑惑:“俞部长跟你说了?”
“没有,这不用猜,徐州会战,守是守不住的,挫其锋芒,然后全身而退才是正理,接下来要守住陇海线,否则他们就能顺着平汉线直下汉口。”沈复兴在脑海中一边划线,一边说道:“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万一郑县失守,日寇短时间内就能直扑汉口,到时候,才是真的危险。”
白崇禧很是欣赏地点头:“所以啊,安排你去郑县,你可要为德公,守好后路啊。”
但沈复兴自己分析着分析着,也就明白了。
为什么这次上面对他如此宽容,甚至出手帮他擦屁股。
感情还有这个原因在里面!
差点就上当了!
两人在月湖分别,白崇禧去办理相关手续,而沈复兴则是前往位于月湖边上的【古琴台】,张自忠就被关押在这里。
这座位于湖边的古朴建筑据传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一眼望去碧波荡漾的湖面透露着祥和的气息。
在这入春的季节,空气中的勃勃生机,让沈复兴都有些迷恋这里了。
“这环境真好!我还以为张自忠被关在湖北一监,看来,也没有要动他的意思。”
沈复兴在卫兵的带领下走进内里,居然别有一番天地,可他却没了欣赏的意思,因为不远处的亭子里,正站着一名穿着布衣,身材高大的男人。
标标准准的,山东大汉!
沈复兴想来,除了张自忠不会是其他人。
屏退想要继续带路的卫兵,沈复兴独自上前,他很想见见这位毁誉参半的抗日名将。
身后的两名卫兵对视一眼,也没胆量跟着,只能站在原地警戒。
似乎是听到了身后的脚步声,张自忠缓缓转过身。
这一转身,沈复兴竟然有些愣住,不是因为被历史人物吓到,而是眼前的男人与白崇禧表述的“身材高大,器宇轩昂”完全不同。
怎么说?
沈复兴感受到的,是一种.死气,衰败的死气。
散乱的头发,胡乱塞进裤子的衬衫,还有一脸看起来许久没有打理,乱成杂草的胡须。
整个人在这春意盎然的古琴台,显得毫无生气!
这与他记忆中的人物,完全不相符!
“你是来带我去军事法庭的吗?”张自忠声音很轻,还带着一些沙哑。
他缓缓挪动脚步,似乎这几个月的羁押与舆论的攻击,彻底改变了他。
自弃守北平的那天起,他就被冠上了【华北头号汉奸】的称号。
那些报纸上,将他的名字改写过来【张逆自忠】,申城与金陵的各界纷纷要求将张自忠带回金陵,明正典刑!
甚至活跃在各个日战区的【锄奸队】已经点名要刺杀张自忠。
煌煌舆论,汹汹压来。
换做一般人,怕是此时心中有愧,便要自我了断了。
他虽不是一般人,但也经不住举国上下的唾骂,一个人赶到金陵负荆请罪。
迁都之际,他从紫金山的四方城被带到了这个古琴台。
看起来似乎待遇不错,但张自忠知道,若是关押在雪窦山,顶多失去自由。
可实时带在身边,要么还能重来,要么就是等着明正典刑。
昨日送来的报纸上,刊登了韩复榘被捉拿归案的新闻。
所有人拍手叫好的时候,张自忠却感觉,自己的生命也来到了尽头。
丢了济南要枪毙,那他这个丢失了北平古都的人呢?
还能活吗?
几乎是一夜之间,所有的希望都被击碎。
连赎罪,都成为了奢望。
47岁的山东汉子,仿佛变成了67岁的老头。
如同沈复兴第一眼见到的,在这勃勃生机的春天,他竟然失去了生气。
见年轻军官没有立马回答,张自忠自嘲地笑了笑,他轻轻揉了揉眼睛,这几日,就连视力都变差了。
“说吧,是什么罪名,我都签,都认,不要给大家添麻烦。”
凉亭的三步台阶,他竟然要扶着柱子才能下来。
整个人的精气神,似乎都被抽走了。
沈复兴这下反应过来,对方这是误会了,他快步上前扶住张自忠:“张将军,您误会了,我是来带你走的,但不是去什么军事法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