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59章:玄武门的事不简单

第359章:玄武门的事不简单

第359章:玄武门的事不简单 (第1/2页)

“承乾这孩子,做事还是太着急了些。”
  
  太极殿内,听到李承乾教令被退回,李世民难得的笑了笑。
  
  总算是要让太子知晓当皇帝的难处了。
  
  要不然还真以为当了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内侍张阿难在旁边说道:“陛下,臣觉得,太子殿下这想法还是不错的。”
  
  李世民点点头:“是,不错,如今这科举考官,已经成了各世家争夺之地,谁任考官,则多是招自己人。”
  
  “糊名之法,确实能让寒门子弟多些出路。”
  
  “只是太子步子迈得太大了,连朝堂都没掌控,未学走就想飞,可不是这般容易的。”
  
  内侍张阿难问道:“陛下的意思是?”
  
  李世民想了想,道:“先让其吃点苦头,也好明白朕的良苦用心。”
  
  ——
  
  来庭坊,朝堂。
  
  魏王跟晋王没来,还在府内养伤。
  
  百官觐见:“拜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免礼,众卿平身。”
  
  来庭坊这行宫终究是小气了些,现在东宫进不去,李承乾倒是想搬到大明宫去。
  
  这样日后,也不用麻烦李世民搬家了,就一直住太极宫得了。
  
  李承乾身着太子冕服,端坐在监国宝座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阶下群臣。
  
  “今日朝会,议科举改制之事。”
  
  李承乾沉声道:“孤意已决,废除投行卷之制,推行糊名誊录之法,诸位卿家有何高见?”
  
  话音刚落,中书侍郎岑文本率先出列:“太子殿下,科举之制自隋代开创,投行卷、荐举之法已行之多年,选拔出无数贤才。”
  
  “如今贸然废除,恐生变故。且糊名誊录之法虽能减少舞弊,但难以考察举子平日才学与品行,恐会埋没真正的栋梁之才啊!”
  
  看到是岑文本出列,李承乾眉头微皱。
  
  因为岑文本不是魏王党,严格来说应该属于太子党,或者说皇帝党。
  
  早前李承乾跟魏王的斗争中,岑文本一直要是保持中立。
  
  然而这次涉及到世家根本,直接就站了出来。
  
  南阳岑家,岑文本远祖岑彭为东汉廷尉、征南大将军,祖父岑善方,在西梁萧察政权中担任吏部尚书。
  
  父亲岑之象,在隋末担任虞部侍郎、邯郸县令等职。
  
  历史上在贞观十七年,岑文本加银青光禄大夫衔,被任命为中书令。
  
  不过因为如今的变故,还是担任中书侍郎。
  
  岑文本是个好官,忠于大唐皇室,秉持以民为本,主张稳定发展。
  
  但现在站出来反对科举改制。
  
  李承乾淡淡道:“岑侍郎所言差矣!如今科举,走后门、靠权势之风盛行,所谓的‘考察平日才学与品行’,不过是世家子弟结党营私的幌子!那些寒门子弟,即便有惊世之才,若无人举荐,也难有出头之日。如此选拔,谈何公正?”
  
  礼部尚书李纲出列道:“太子殿下,科举乃国之根本,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各地科举章程早已定下,若此时改制,时间紧迫,难以筹备周全。且废除投行卷,恐会引起天下士子恐慌,不利于朝廷收拢人心啊!”
  
  李承乾目光如刀:“许尚书这是在拿时间紧迫做借口吗?”
  
  “若因循守旧,任由科举弊端滋生,才是真正失了天下士子之心!至于筹备,孤已命人制定详细章程,各地州府只需依令而行,何来难以筹备之说?”
  
  褚遂良见此,出列作揖:“太子殿下,科举制度历经数代完善,其中投行卷、荐举之法,能让考官全面了解举子,选拔出德才兼备之人。”
  
  “若仅凭一场考试定终身,岂不是太过草率?再者,如今朝堂之上,诸多官员皆因投行卷、荐举而入仕,殿下此举,无异于否定了他们的功绩,恐会寒了一众大臣的心啊!”
  
  褚遂良语气之中,带着几分冷笑。
  
  先前只是因为魏王夺嫡之事,现在太子犯了糊涂,还没登基呢,就妄图得罪天下世家,朝廷百官。
  
  要知道,现在朝廷上八成官员,谁不是走投行卷上来的,否定投行卷,就是否定他们。
  
  这样的事情,莫说是太子了,哪怕是陛下,也不见得能够办下来。
  
  李承乾毫不客气的打断:“褚大夫这是在为世家子弟说话吧?”
  
  “德才兼备?如今多少世家子弟,凭借父辈权势,投些华而不实的诗文,便能高中;而寒门子弟寒窗苦读十载,却连考场的门都进不了。”
  
  “这就是所谓的德才兼备?至于否定大臣功绩,孤改制科举,是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为大唐江山社稷考虑,又怎会是无端否定?”
  
  李承乾是真不想跟他逼逼,只是朝廷,犹如后世之公堂,不是别人有反对意见,就能直接把人干掉的。
  
  这样去做,也很容易乱套。
  
  当然,如果褚遂良有其他违背律法之事,那就半点不得姑息了。
  
  等今天退朝后,就让人去查查。
  
  历史上,褚遂良可是有贪财的名声。
  
  这还治不了他了?
  
  长孙无忌见状,也上前劝道:“太子殿下,褚大夫所言虽有偏颇,但科举改制确实事关重大。如今陛下暂委殿下监国,此事若能与陛下商议后再做定夺,岂不是更为稳妥?”
  
  长孙家族也有很多是靠着投行卷入仕途的,李承乾这次,算是无差别攻击了。
  
  很显然,对于科举改制,长孙无忌也不想支持。
  
  房玄龄一直沉默不语,此时却缓缓出列:“太子殿下,老臣并非反对改制,只是这糊名誊录之法,在具体施行中恐会遇到诸多难题。”
  
  “比如如何保证誊录过程不被篡改?”
  
  “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举子笔迹?这些细节若不处理好,改制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引发更多混乱。”
  
  李承乾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房玄龄。
  
  因为房玄龄这番话,看似是反对质问,实则是真正去谈论科举改制的利弊,而不是跟其他人一样,直接就找各种理由去反对。
  
  李承乾微微颔首,道:“房公所言极是。孤已命人研究应对之策,设立专门的誊录机构,由亲信官员监督,采用多重手段,确保过程公正透明。只要方案周全,这些问题皆可解决。”
  
  然而,群臣依旧不依不饶。
  
  “太子殿下,科举改制关乎天下士子的前途命运,也关乎朝廷的稳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