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如何让大唐百姓人人有饭吃 (第1/2页)
贞观二十四年秋,太极殿的梁柱间弥漫着凝重的气息。
李承乾端坐于主位,案上摊着全国州县的《秋粮呈报册》,朱笔在“江南歉收三成”“陇右粮价微涨”等字样上圈点,声音透过殿内的寂静传向百官:“新政推行三年,商税增了,工坊兴了,可百姓的饭碗还没端稳。”
“三熟稻在岭南试种成功,却难抵中原旱涝;钱庄平抑粮价,终究是‘堵’不是‘疏’。今日朝议,只论一事,如何让大唐百姓人人有饭吃。”
百官肃立,殿内只剩呼吸声。
粮食是盛世根基,可受制于耕作技术、水利条件与土地肥力,这道难题压在每位大臣心头。
李承乾自己也没什么好的办法,所以才把这个问题丢在朝堂上来解决。
不指望能完全搞定,或许可以给他一些灵感。
房玄龄率先出列,躬身奏道:“太子殿下,老臣以为,粮食之困,一半在产,一半在运。去年江南丰收,却因漕运淤塞,三成粮食在途中霉变;关中缺粮时,蜀地的存粮却运不进来。”
“臣建议扩建洛阳、长安、扬州三大粮仓,将‘常平仓’制度推至州县,每县设‘义仓’储粮,同时疏通汴河、邗沟等漕道,用新式漕船运粮,损耗可减四成。”.
“如此一来,丰年可储粮防歉,歉年能调粮赈灾,虽不能增产,却能让粮食活起来,减少浪费。”
长孙无忌接着出列,奏道:“房相所言极是,但若只重储运,不重耕种,粮仓终会空竭。”
“臣以为,需强化‘农桑考核’,将州县官员的考绩与‘亩产增幅’‘荒地开垦数’并论,凡三年无增者降职。”
“同时让实务科进士下乡,手把手教百姓用新式农具,在北方推广粟麦轮作,南方试种双季稻,由户部拨银补贴稻种。”
顿了顿,长孙无忌严肃道:“关键在落实。去年下发的《农桑要术》,不少州县束之高阁,需派督查官严查,确保农技真正到田、到人。”
魏征眉头紧锁,出列时声音带着急切:“两位大人所言皆善,却未触及根本!”
“如今关中、河南的良田,三成被勋贵豪强兼并,百姓佃种豪强之田,亩产三成归主,自己只剩七成,如何能饱?”
“臣请太子殿下严令‘清查隐田’,凡豪强多占的土地,按均田制分给无地流民;同时规定‘永业田不得买卖’,违者抄没入官,让土地回到耕者手中。”
而后加重语气:“无地则无粮,无粮则不稳。不抑兼并,再多仓储、再好农技,也填不满豪强的私仓!”
魏征是个狠人吶。
直接就开始打豪强了。
如果是先前贞观年前,为了维持社稷稳定,魏征肯定不会提出这个方案。
毕竟这往下的阻力很大,大概率是白忙活一场,无法真正落实。
但新政下,政令直达县城,皇权空前强盛,强势清查隐田是行得通的。
褚遂良看了一眼魏征,没有多说什么,这个时候去攻击魏征的发言没有意义,哪怕朝堂上大多数人都属于‘豪强’系列。
但这些话是没有问题的,很多人都能看到,只是因为既得利益者不敢说。
现在说出来,就看太子如何择决。
但他也不能什么都不说,便道:“魏公所言土地问题,非一日可解。”
“臣近年在江南考察,发现农具改良可立见成效。”
“百炼司新造的‘水转大纺车’能省人力,若改造成‘水转龙骨车’,灌溉效率可提一倍。”
“另外,臣从西域引入‘耐旱豆’,在贫瘠山地可种植,亩产虽不如麦稻,却能救荒年之饥。”
耐寒豆就是后世的鹰嘴豆,褚遂良没有正面去应对魏征对于土地问题,而是转换思路绕开。
“臣请在陇右、陕北试种耐旱豆,同时让工部批量打造新式水车,由商部牵头,让工匠下乡修造,百姓以粮抵工价,不耗国库却能增收。”
朝堂众多臣子们纷纷赞同褚遂良的观点,实际上也是为了便宜太子的视线,保障自身利益。
这就是臣权跟皇权的相勃之处了。
豪强本身的依赖在于权势,能在中枢朝堂上的,别看李承乾日常面对的都是顶尖大臣,然而哪怕个户部侍郎,几乎没什么发言权,在李承乾眼中的‘小官’。
放在地方上,那就绝对是一等一的大官。
一个户部侍郎背后,哪怕自己是清官,下边的宗族依旧会有大量人攀附,自发行成‘豪强’势力。
这就是权势所带来的影响,不需要自己主动去做。
所以大部分官员,自然不想魏征清查土地的言论被太子重视,可他们又没胆子去直接说,那就只能转个弯去支持褚遂良。
毕竟褚遂良的言论也是很有道理,挑不出毛病。
李承乾淡淡的看了眼褚遂良,没有多说什么,现在还没到时候。
虽然以他如今的威势,强行去做没有阻碍,可到下边,清查整个大唐的土地收效会甚微。
这需要大量的人手,可这些人手本身也是既得利益者,自然会相互勾结。
哪怕是新生代的官员,那些寒门士子,他们一入朝廷,后面同样有大量攀附。
这是属于时代的难题,不是几句话下去就能解决的。
太常卿萧瑀须发皆白,出列奏道:“诸公皆重‘术’,却轻‘礼’。”
“臣以为,当恢复‘亲耕礼’,太子殿下春耕时率百官亲耕籍田,昭示重农之意。”
“同时在州县设‘农桑社’,每月聚百姓讲学农桑,表彰‘耕织能手’,赠以布帛、免除徭役,激发百姓耕种积极性。”
殿内百官纷纷提出各自的看法,一是为了在殿下面前露脸,二也是为了冲淡魏征的发言。
有的说“修关中水利”,有的提“减免农税”,有的建议“养官牛贷给农户”,议论声中,皆是务实之策。
李承乾静静听着,这些建议都很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