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还价” (第1/2页)
嬴政道:“他说要给渭北改土增收,开渠建设泾阳、三原、高陵三县,那条渠叫什么名字?”
“叫白渠。”
“回北郊吧。”
言罢,嬴政重新闭眼,听着马车外的喧嚣声,还有将领的喝令声。
车队转了一个方向,就朝着北郊而去。
车队正要前行,又有一骑匆匆而来,来人递上了一个包袱,行礼道:“禀王太尉,此乃渭南所造之书籍,公子扶苏进献皇帝。”
王贲接过包袱,来到陛下的车驾边,道:“陛下,这是公子进献的书籍。”
“送进来。”
包袱被送进了皇帝的车驾中,王贲正要继续带着队伍前往北郊的离宫,却听车驾内传来了皇帝的话语声。
“去渭南。”
“是。”
张苍在渭南造出了纸张,他以为在这里的工作结束了,可以清闲个半年或者是一年,没想到公子的第二个大工程又要开始了,公子又要挖渠了。
公子擅长治水,公子就会一直用他擅长的手段来治理国家,这是叔孙通的评价。
现在想来,叔孙通在十年前说过的话很对。
张苍觉得人生就是活得越久,看得越清楚。
张苍正要与青臂离开渭南郡,与众多工匠前往渭北参加下一个国家工程,皇帝却驾临了渭南。
叔孙通带着敬业县的县民迎接皇帝,皇帝在秦军的护送下进入了敬业县的作坊,除了召见了张苍之后就没再召见别人。
一直到了入夜时分,皇帝又离开了敬业县。
当皇帝的车驾离开之后,叔孙通跟在张苍身边问着,“皇帝都问了些什么?”
张苍一脸的忧愁道:“该说的都说了。”
叔孙通道:“该说的,自然要说。”
“我该去渭北了。”
留下了这句话,张苍就带着青臂以及一百名工匠离开了渭南。
司马欣听到皇帝驾临敬业县,第一时间策马从潼关赶往商颜山,到了此地已是入夜,皇帝也离开了。
叔孙通望着远去的张苍,“还是年轻好,年轻就能卖命,老夫终究是年迈了。”
司马欣道:“公子的新渠要连接栎阳。”
“这不好吗?”叔孙通反问了一句。
“当然好,栎阳的田一年比一年荒。”
叔孙通道:“望公子这一次修渠依旧顺利。”
司马欣望着咸阳方向颔首,在修渠之前谁也不知道好坏,只有等渠修成了田地里真的种出了粮食,那么因此受益的人们,都会记得公子扶苏的。
翌日,当写在纸上的秦律送到了李斯的面前,这位丞相也是反复观察了纸张许久,这些薄薄的纸上写着一个个字,这些文字的读起来就是秦律,这是大秦第一卷写在纸上的书,这卷书叫做秦律。
看到秦律二字,李斯是含着热泪走到章台宫前的。
皇帝回到了章台宫,召见的第一个人就是公子扶苏。
扶苏走到大殿前,见到了双眼还有些泛红的老师。
李斯道:“公子先请。”
扶苏先一步走入大殿内,李斯也脱下了鞋履,走入大殿。
大殿内,嬴政翻看着这卷书,见到扶苏与李斯走入大殿内,沉声道:“张苍说这种纸,一天能制上千尺。”
敬业县的造纸规模很大,而且用了敬业渠的水力,眼前的这个规模扶苏并不满意。
“父皇,以后的造纸作坊是一个能够容纳上千人的大作坊,所造的纸张何止千尺。”
嬴政询问道:“朕记得,当初北伐时,你将渭南建设成为军中制甲胄与兵器的大营。”
“父皇,战事结束之后,大营亦可改造成为造纸的作坊,这不过是将作坊换一个用途。”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人们似乎都忘了敬业县曾经建设过作坊。
公子扶苏是什么人,公子是能将渭南的荒地成为沃土的人。
只要有足够的人力与物力,这位公子总能做出有益国家的大事。
他就像是天生就是个能建设的人。
天赋之所以是天赋,就因这是与生俱来的,别人所没有的。
甚至,关中也有人在打听公子扶苏是吃什么长大,也给自己家的孩子多吃一些。
“父皇,儿臣还有一事请命。”
嬴政翻看着这卷一个字都不差的秦律,道:“请命什么?”
扶苏道:“大秦一直以耕种为重,请父皇给敬业县的造纸作坊一个允许,允许那里的人可以在农忙时节,也在造纸作坊劳作。”
“好。”
李斯注意到皇帝似乎都没有多想,就答应了。
接着始皇帝又问及渭北的事,李斯知无不答,可当扶苏说出要迁民二十万户进渭北时,吓得差点咬到舌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