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西巡归来 (第2/2页)
“当真?”
“嗯。”
“读书很重要。”
“我知道,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人就算是到老也要学,父亲说过活到老也要学到老。”
似乎怕唠叨,礼收起了书信,面带笑意道:“孩儿先回县里了。”
扶苏道:“多去各县看看。”
“知道了。”
儿子的话语声从车驾外传来,这孩子三两步就跑远了。
扶苏思量着,又觉得自己才三十余岁,怎么就开始絮叨了?
回到咸阳已是黄昏时分,此时丞相府的人们都已离开,田安帮着将文书与卷宗都放入了书架。
因是农忙时节,近来各县上报的文书并不多,群臣也就早早归家了。
扶苏离开丞相府,让田安关上了这里的厚重大门。
回到高泉宫,扶苏见到狸奴儿与妻子正在笑谈着。
田安看到这个姑娘就像是在看他老人家的孙女,敬业县的产业关乎秦廷用纸,近来总是她在管着,也确实管理的井井有条。
每年,夫人都会给她三千钱,这是她的酬劳。
要知道,其实寻常人家在外寻找活计,一年忙到头能有八九百钱,或者是一千钱都要用尽力气,咬着牙才能赚到。
翌日,关中又下起了一场雨,依旧在巡视各县的陈平收到了从丞相府送来的宣语,这些宣语要传遍各县,其所言是:不教而诛谓之虐,狱讼冤滥致民离乡,上多欲则下多诈。
其意是要教导人们明礼义,宣扬高尚品德。
对刑狱既要严明也不能错冤,否则你治下之民就会背井离乡。
所谓上多欲则下多诈,其意是禁止贵族与官吏攀比之风,为吏者若富,治下之民多狡诈之人。
换言之,丞相府希望各县的人们都能有着很好的品德,官吏能够勤俭朴素,律法严明。
陈平坐在新建设的临渭县的县府内,对身边的文吏道:“将这些话语告知那些县令,都写下来挂在县府正堂,让他们每天都看看。”
“是。”
先将各县搬迁聚集起来,扩大田地并且利于治理,完成这件事关中用了三年。
而后重设县名乡名,增加人口,关中又用两年。
从去年至今,让丞相府的官吏能够直接与各县县令谈话,这又是一次改变。
公子扶苏任职咸阳令的这两年,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其职权之内,并且一次次地在改变着关中。
直到现在,丞相府的九卿与各县的县令走得更近之后,公子扶苏又开始了第二次的教化,这一次是三条宣语。
与当初不同,公子扶苏只是让各县将这些话传到各县,让各县的县民都知道。
搬迁各县,通达政令,劝农赐田,消灭闲汉,直到现在的三条宣语,公子扶苏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
陈平觉得如果这样的公子成为了皇帝,这个天下也会成为关中二十四县这般,那该有多好。
陈平又觉得,已将各县治理的足够好了,真的已很好了。
翌日,有消息送到了咸阳,这个消息到来时章台宫进行着廷议,说是皇帝的车驾已离开上郡。
余下的几天,扶苏每天都会询问皇帝的车驾到了何处。
直到这天,关中的刚下过一场雷雨,公子扶苏领着百官来到咸阳北郊的离宫外,见到了皇帝的车驾,秦军的甲士像是一条长龙,护送着皇帝的队伍一眼看不到头,而黑色的旌旗招展,在刚下过雷雨的冷风中,似还能听到猎猎作响声。
车驾到了近前,扶苏领着百官行礼。
先是章邯从眼前走过,再是蒙恬,随后是丞相李斯。
小公子衡与公子高,还有王贲依旧留在北方。
回来的也就只有皇帝,丞相,章邯与蒙恬,以及随行的西巡大军。
皇帝车驾在群臣前停下,马车的车门打开。
须发灰白相间的皇帝走出车驾,目光看着群臣以及站在群臣前的扶苏。
嬴政一手扶着腰间的青铜剑,扫视一眼便沉默的走向北郊离宫。
群臣依旧在原地行礼,只有李斯走上前道:“公子,皇帝召见。”
扶苏道:“是。”
李斯又面带笑容地对群臣道:“都回去吧,近来皇帝身体不适,国事照旧。”
言罢,原本正在行礼且不敢妄动的群臣闻言后,他们多了一些小动作,最后小动作又成了许多的小声嘀咕。
等丞相也走向林光宫时,群臣这才三三两两回去。
雷雨过后的天空依旧没有放晴,但第二天的早晨,群臣才得知廷议取消了,公子扶苏被留在了北郊的行宫,依旧向皇帝禀报着国事。
……
PS:双节有些事要奔走,今天回来晚了些,实在抱歉,今天暂更一章,明天会有补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