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秀荣马场 (第2/2页)
——
苏泽还兼着户部员外郎的职位,他很顺利的走入户部,先去自己挂职的山东清吏司,拜见了自己名义上的上司,山东清吏司郎中葛烨。
葛烨是李春芳的门生,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官员,他对于苏泽十分的热情。
葛烨是隆庆往户部掺沙子时候被塞进户部的,他本来还担心司内有苏泽这尊大神,自己要被架空。
可没想到苏泽对于户部员外郎的工作不感兴趣,来户部也是点卯上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下子葛烨反而对苏泽更亲近了,凡是山东清吏司的福利他也从来都不少苏泽一份,有时候还让人送到苏泽府上去。
而且葛烨也发现了苏泽的好处,户部内的议事,只要挂上苏泽的名字,或者苏泽提上几句意见,都能很快就能通过。
无论是侍郎张守直,还是阁老张居正,对苏泽提议的事情都是从善如流的。
葛烨更是将苏泽供起来,他也明白了,苏泽这样的“神仙”是“下凡渡劫”的,过不了多久就要回天上去,还不如趁机会好好巴结下。
苏泽说明来意后,葛烨说道:
“子霖问的马政?这是陕西清吏司的职责。”
“我和陕西清吏司郎中傅远是旧识,我带你过去吧。”
没想到自己这个户部员外郎的身份这么有用,也难怪当时张居正坚持要让自己挂职户部。
你是衙门的人,才好办事情。
如果是外衙的人来办事,那免不了要踢上一轮皮球。
苏泽很快就见到了陕西清吏司主司傅远。
听完了苏泽的话,傅远说道:
“苏中郎是要问屯牧,还是官马场的事情?”
苏泽对于大明马政不太了解,他请教道:
“傅主司,这二者有区别吗?”
傅远说道:
“当然有区别,军屯养马,这是归我们陕西司管的,如果苏中郎只是要在大同设置几个军屯马场,这事情我们陕西司是可以帮忙的。”
“可如果是官马场,那就是太仆寺管辖的,如果是御马场,那就是司礼监的事情了。”
苏泽回忆戚继光的信,戚继光应该不是要军屯养马,而是想要将马交给养马的专门机构,于是苏泽问道:
“陕西有太仆寺马场吗?”
傅远笑着说道:
“当然有了,秀荣官马场不就在山西吗?”
秀荣两个字一出口,苏泽就知道这地方适合养马了!
秀荣川,北魏权臣尔朱荣起家的地方。
当年尔朱荣就在这个地方养马,据说尔朱家的马都要分花色养在不同的山谷里,秀荣的山谷里全部都是骏马。
后来尔朱荣南征北战,建立强大的尔朱骑兵的,就是用的这些战马。
苏泽怎么把这么重要的马场忘记了呢?
秀荣地区就是适合养马。
这里是桑干河上游河谷,水草丰沛,降雨也充足。
冬季很冷,还能冻死虫害。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海拔正好。
马是一种金贵的动物,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
秀荣在山阴盆地,冬季寒冷夏季凉爽,促进马匹生长耐寒厚毛。
这里的牧草也是耐寒,由牧草甲天下的说法。
“既然太仆寺有马场,那现状如何?”
傅远叹息说道:
“秀荣马场入不敷出,目前养马不足五百头。”
“啊?”
秀荣的官马场都养不好吗?
都是户部自己人,傅远使了一个眼色,葛烨关上公房的门,傅远说起了实话:
“成祖年的时候,秀荣马场养马一万五千匹,成祖出征用的战马有两成都是来自秀荣。”
“可自从成化年开始朝廷开放官田后,秀荣马场的土地就不断被侵占。”
苏泽明白了,这又是成化年官田变卖的锅。
大明成化年间,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下,成化十年,时任户部尚书杨鼎奏:“天下废弛官田可鬻为私产,以充边饷”。
刚开始的时候,朝廷确定的变卖范围,是“无佃空荒、久充牧地之官田”,禁卖赐田、屯田。
但是官僚系统就是这样,一旦开了口子,就能迅速突破底线。
结果就是,大量利益集团侵吞官田。
官田佃户被驱逐,上好的土地被认定为荒田,权贵勾结官吏低价变卖。
除了官田外,军屯和马政用田同样也被变卖。
成化初年,全国官田八十万顷,等到了弘治十五年的时候,官田就剩下十九万顷。
后来明廷也意识到问题,但是卖出去的土地想要夺回来难。
成化官田变卖,就是大明的“休克疗法”,虽然解决了一时的财政问题,却留下了更大的窟窿。
就这样,明宪宗在位成化年间,还被一部分人称颂为盛世。
这位陕西司主司傅远显然是懂行的,苏泽问道:
“那秀荣马场的土地,都是被谁占去了?”
傅远说道:
“一部分是宗王,山西又亲王府三座,哦不,两座,代王府已经除藩了。”
“晋王和沈王依然占田不少,秀荣马场不少土地都是被晋王府占去了。”
“晋商四大家族,范王靳梁,其中范氏盘踞大同宣府,经常从事贩卖生意,秀荣不少马场都是被范氏侵占。”
“还有地方豪强就数不胜数了,太仆寺素来软弱,被占土地也是正常的。”
苏泽真心实意的对着傅远说道:
“多谢傅主司为苏某解惑。”
果然问对人是最重要的,傅远这位陕西司主司日常和马政问题打交道,对于大明马政的积弊了如指掌。
三言两语就将秀荣马场衰落的历史理清楚了,说白了马政问题还是大明的老问题。
既然搞清楚了问题,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了。
苏泽向两人表示感谢,紧接着又去了户部山西清吏司。
山西司主司夏淳,是上次清吏司共议时候站队苏泽的,苏泽被隆庆皇帝拖回了东宫,也依然保持了和夏淳的联系。
简单寒暄过后,苏泽就开口问道:
“夏主司,会计录山西卷,编纂到哪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