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知识改变世界 (第1/2页)
李时珍满意惊喜。
“好,很好!”
“天地人,只要把天地人三个字彻底了解。”
“王朝的覆灭就不再是任何问题。”
“首先:天与地,祂们之中都有一出【自然环境】。”
“细分一下,我们将会发现:自然环境总是伴随着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由天地主宰:像暴雨、洪水、山火、地龙翻滚、寒冬。”
“自然灾害,我们人力无法抵挡,我们只能屈居于灾害之下;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所以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了,那么我们大明百姓就需要什么?”
杨修立刻开口:“食物。”
李时珍问:“食物从哪来?”
“朝廷赈灾。”
“若朝廷没有粮食呢?”
“那么朝廷拨款,从其他地方购买食物。”
“若朝廷税收没收到那么多;导致钱财空虚呢?”
“这...”
对答如流的杨修,哑口无言。
很快,王权试图解决:“朝廷得提前预防自然灾害的到来;事先准备好赈灾所需。”
李时珍忍不住一笑:“可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呀;你该怎么解决某流民问题;反正没钱没粮?”
此话一出,王权也跟着哑口无言。
若是预防灾祸出现的话;那么确实有解决方法。
“若是预防灾年的话,提前屯粮完全可以解决。”
“比如灾祸之前在全大明各地设立各种【仓】;当今年小灾遍地时,这种【民仓】与【官仓】将会派上用场。”
李时珍一脸好奇:“民仓与官仓意思是?”
王权想也不想,给出答案:
“民仓,是官府购买。”
“官仓,是官府从百姓这边征收的。”
“不论是购买和征收;都得用于发生灾祸之时。”
“若某年无大灾;那么就在粮食变质之前售卖给百姓;几乎价格上不会波动太大;皇权也不会亏。”
“用某年小灾不断,平日里储存的食物那就能够提供给灾祸地区;让百姓不至于饿死。”
看到此处,江哲一脸愕然,“等等,王权你在搞什么?”
“你们这是大明嘉靖年;不是清朝啊!”
“没想到清朝发生的事情,你现在也能做到啊?”
仔细一想,江哲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们华夏人特有的【居安思危】的思维吗?”
李时珍愕然片刻,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王权的答案与自己在仙书中所看见的【清朝】有部分影子。
清朝那边叫做:平仓与官仓。
而在王权口中,叫做【民仓】与【官仓】。
既然他们能做到,我大明学子又为何做不得?
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嗯,其实你说的这些;在大明各地其实有运用到。”
“那是洪武皇帝在洪武三年设立的。”
“具体的就不细说了;不管是哪个朝代,多多少少都有这些影子。”
“可惜我问的是,发生巨大自然灾害;朝堂的储备粮不够了;完全不够。”
“可有短期的解决方法?”
“多看看史书,历史告诉我们答案了!”
很快,苏明顿时站了起来,“以工代赈。”
“嗯,这个才是最正确的,那该怎么以工代赈呢?”
他沉思片刻,举了个例子:
“其实这个事还要说到范仲淹。”
“不管是朝廷发钱、发粮还是发药材。”
“这些都需要朝廷承担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这就注定了这样的赈灾模式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难以长期为灾民提供救济。”
“可灾荒并不会因为朝廷赈灾成本太大就停息。”
“为了更好的帮助百姓,宋朝时范仲淹便独辟蹊径,他想出了以工代赈的救灾妙招。”
“据史料记载,皇祐二年,吴中、两浙路发生***,杭州的灾情尤为严重。”
“谁料此时主政杭州的范仲淹,却日日泛舟湖上游玩,还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
“范仲淹先贤还根据当地百姓信奉佛教的特点,召集各佛寺住持说道:【现在是饥岁荒年,人力成本不高,各位不妨借此机会兴建寺庙,必能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服务。】”
“之后各佛寺住持听后,马上招募工匠大兴土木。”
“范仲淹也派人募集了许多工人来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这让当时每天参加翻修建筑的百姓数量一下子达到了一千人。
“范仲淹的事迹传到朝堂后,一些朝臣顿时大怒;忍不住弹劾范仲淹不顾荒年财政困难,百姓生活无着,竟公然鼓励百姓划船竞赛,竟还让住持们翻修寺庙,简直就是劳民伤财!”
“但范仲淹却信誓旦旦地说:【我让百姓宴游湖上,是想让尚有余财的富人消费,从而让穷苦人家赚些生活费,而我鼓励寺院、官府大兴土木,也是想让贫苦无依的百姓可以借着官府与寺庙提供的工作机会活下去,不必背井离乡,饿死街头。】”
“果不其然,在范仲淹的一番神操作下,大量的工匠、民夫,还有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们拥有了宝贵的赚钱机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