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儒学复兴运动 (第2/2页)
曾巩还是眉头紧锁,良久才开口道:“子厚兄所言‘气化流行’,虽新奇,然终觉缥缈,近乎道家。伯淳之‘活泼泼’,更似禅家机锋至于正叔以‘礼’为天理节文,恐将圣人制礼之深意简单化了。”
曾巩的观点,也代表了当时学界主流对这股新思潮的普遍态度。
——汉唐注疏的权威虽受挑战,但根基犹在。
张载的“气”、程颢的“心性”、程颐的“礼即理”,这些探索在传统儒生看来,或失之空疏,或迹近异端,或过于刻板。
毕竟,这些哲学家,此时也都年轻,思想尚处于萌芽期,并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大成期。
所以他们的这些本身理论体系就不完备,漏洞百出的思想萌芽,也很难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故此,对于这些青松社成员来讲,虽然都是主张,但却远不如欧阳修倡导的“涤荡太学体”令人认同。
但从开始到现在,始终沉默不语的陆北顾不这么认为。
他看到的,是华夏思想史的长河在此刻剧烈拐弯!
张载那对“气”的执着叩问,程颢那灵动的心性感悟,程颐那严谨的礼学路径,这三股在历史深处刚刚涌出的泉流,虽方向各异,水势强弱不同,甚至彼此间还存在着微妙的排斥与吸引,在后世更是会分裂成“气学”、“理学”、“心学”等儒学的不同学术流派,但它们此时共同的目标,都是要冲垮汉唐注疏筑起的千年堤坝,为儒学寻找新的源头活水!
这正是大宋儒学复兴运动的起点。
他们此刻的探索虽稚嫩、非系统,甚至带着佛老交锋的痕迹,分野也已现端倪,却充满了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
而从时间上来讲,欧阳修、梅尧臣等人主导的古文运动,陆北顾注定只是被影响者,但尚未正式开始的儒学复兴运动,他却可以成为影响无数后人的重要参与者!
因为陆北顾很清楚,古文运动,只能影响一时,而儒学复兴运动的结果,却会深刻地影响华夏往后数百年社会的方方面面!
所以,面对曾巩等青松社社员的疑问,陆北顾开口了。
“子固兄所虑,诚为持重之言,然学生窃以为,三位路径或有不同,气象或有宏阔灵动冷峻之别,然其志一也,皆欲凿破汉唐注疏之坚冰,引活水以溉千年儒林之焦土!”
“此非标新立异,实乃返本开新、汲古求源之必然!如同江河奔海,虽有九曲,终归一途,这‘活水’何在?学生读濂溪先生所著《太极图说》有所感悟,今夜斗胆献丑,不知欧阳公可允否?”
此时,非止欧阳修愕然一怔,便是张载和程颢、程颐等人,也是齐齐怔然。
聚会开始之前,欧阳修问陆北顾有没有高论,不过是惯例调侃新入社的后辈罢了。
而这年轻人始终一言不发,众人也不知道他是性格如此沉默寡言,还是肚子里没墨水不敢说话,但也都没人真正高看他一眼。
却没想到,在这种关键时候,陆北顾竟然真敢站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且,还是最难的哲学观点!
这要是不懂装懂,那可就真的贻笑大方了。
而陆北顾这副笃定的神态,却让众人有些拿捏不准这是真有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