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大宋文豪 > 第344章 陆北顾的《民监赋》【求月票!】

第344章 陆北顾的《民监赋》【求月票!】

第344章 陆北顾的《民监赋》【求月票!】 (第1/2页)

墨义考试已毕,内侍们还是如刚才一般静谧而迅速地收走了答卷。
  
  经历了一早晨的凝神作答,不少士子此时已经略显疲态,或悄然活动手腕,或闭目养神,等待着下一场更为关键的考验。
  
  陆北顾端坐在案前,因为不敢抬头也不敢睡觉,而且也没太长的时间让他思考对策,所以他也只能看着案几上的东西发呆来打发掉这一小段时间。
  
  案几的左上角是贴着考生姓名的标签,用浆糊贴的。
  
  而案几上的所有东西,诸如笔墨纸砚,考试完毕之后都是可以打包带走的,这些可都是品质极佳的贡品,许多考生都会收藏起来留作纪念。
  
  除此之外,案几上还有一把他暂时没用上的小刀。
  
  “这种刀,能拿来刺王杀驾吗?有点费劲儿吧?要是官家胖点,怕是都捅不穿肚子上的肉。”
  
  陆北顾的心里,忽然闪过了这么一个荒诞的念头。
  
  面前这把小刀的刀刃大概有三寸长,但只有最上头的一寸是真正开锋过的,这是柄专门用来改错别字的工具。
  
  按照规矩,殿试是允许考生写错字的。
  
  如果写错了考生就需要用这把小刀把纸上的错字给刮干净然后把正确的字写上去,而殿试考卷用的都是特制的白摺,比正常的宣纸要厚实得多,实际上刮下来一层不影响什么。
  
  但如果在纸上用笔直接乱涂乱抹,则会直接被视为“脏卷”,虽不至于黜落,可最后的排名肯定也就是垫底那批了。
  
  出门之前怕耽误考试,所以陆北顾早晨没有喝水,这时候嘴里已经有些发干了,咽了两口唾沫,却愈发觉得干渴。
  
  这时候也只能忍着,总不能开口让公主给他端杯水来喝吧?
  
  再忍一个多时辰,忍到考完诗赋,中午用餐的时候就有饮品了。
  
  据冯京所说,殿试的午餐是相当精致的,这也是为了给这些马上就要入仕的士子们展示大宋是如何优待士大夫的,不过份量倒是不算多,主要是怕考生吃撑了之后影响发挥。
  
  他叹了口气,将残存的杂念摒除,心神尽数收敛于即将到来的诗赋考试上。
  
  稍顷,内侍们再次手捧白摺试卷,将其分发给各位考生。
  
  陆北顾将考卷展开,只见其上赫然写着。
  
  ——《鸾刀诗》。
  
  鸾刀,是一种有铃刀,在古代作为祭祀时用以割牲的工具。
  
  《诗·小雅·信南山》记载“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孔颖达注疏曰“鸾即铃也,谓刀环有铃,其声中节”,也作“銮刀”。
  
  殿试考试,当然不可能随便出个没有特殊含义的名词来当做考题。
  
  这道诗题真正要考的内容,其实是出自《礼记·礼器》里的那句“割刀之用,鸾刀之贵,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既然后来有了更加锋利的割刀,那么祭祀时为什么还要用古老的鸾刀呢?这种礼仪的根本目的其实是为慎终追远,让后人不忘先人的生活方式所承载的文化内在涵义,这才是礼制的意义。
  
  换句话说,礼制作为形式,表现的是内心的诚敬,而如果形式的背后没有文化内核,那么很快就会演绎成复杂的形式主义继而失去原有的意义。
  
  题目寓意深远,极有内涵,绝非寻常咏物之题目可比。
  
  可以说,这道诗题的出题人是用了心的。
  
  而出题人的目的正是要让参加殿试的考生们以此义作诗,要求所写的诗作既要切合“鸾刀”之物象,更需阐发“礼之本在诚”、“反本修古”的深层义理,对考生的经学功底、诗才器识皆是严峻考验。
  
  陆北顾凝视着题目,他并未急于动笔,而是于心中认真酝酿起来。
  
  按殿试规矩,诗题都是五言六韵十二句,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而这时候,内侍们又给每名考生都发了一本书。
  
  这本书是韵书,是科举专用的《礼部韵略》。
  
  此书最早为景德四年丘雍、戚纶所定,后来景祐四年的时候,在当今官家的旨意下由丁度重修,共收九千五百九十字,还附由《贡举条式》一卷,算是参加科举考试人手一本的必备工具书了。
  
  你问为什么还要特意发本韵书?
  
  那当然是因为考生来自天南海北,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同一个字在不同方言极有可能是不同韵的,而诗赋考试都涉及到韵脚,是必须要有一个统一标准的。
  
  不过这本书也就是一个“仅供参考”的作用,都能考到殿试了,除非昏了头,哪个考生还能连韵脚都搞不清?
  
  而诗题上明确写的要求是押“下平部十二侵韵”,这个韵倒是不难押。
  
  在陆北顾沉思之际,周遭士子或蹙眉沉思,或偶得佳句奋笔疾书,皆不能扰其分毫。
  
  良久,他眸光一凝,提起那支饱蘸墨汁的毛笔。
  
  笔尖悬于草稿纸上一瞬,旋即落下,行云流水,毫无滞涩。
  
  “《鸾刀诗》
  
  礼器昭王制,鸾刀蕴古深。
  
  锋藏三代朴,环振九韶音。
  
  执豕勤宗祀,刲牲谐庶箴。
  
  荐新呈赤鬣,绎祭协青衿。
  
  岂乏断宰利,惟存报本心。
  
  毛血彰纯恪,幽明契至今。”
  
  诗成,陆北顾轻轻搁笔,看着草稿纸审视了两遍,暗自沉吟。
  
  他这首诗既咏鸾刀古器,紧扣《礼》、《诗》出处,又超脱鸾刀本身物象之外,由器及道,阐发“诚敬为本”、“重在实质而非虚文”的深意,更暗含“起废更新”的期许,与题义若合符契。
  
  而后,他的脑海中本来升起了炼字的念头,但一想到冯京传授的经验,便又按下了这个念头。
  
  “就这样吧,不改了,改来改去大概率反而不如第一版。”
  
  答完诗题,接下来是赋题。
  
  赋题的题目名为《民监赋》,以“明德慎罚,民为政本”为韵。
  
  这道题语出《尚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其义在于为政者不应以水为镜照视容颜,而当以民意为镜,察知得失兴替。
  
  换到大宋,那就是以唐末五代覆亡为鉴,体恤民瘼,慎行德政。
  
  跟诗题一样,这道赋题的出题水平同样不低,不知道是哪位学士的手笔,大概率不是官家本人出的题目。
  
  因为这种题目,都属于那种从经义里挑极有内涵的内容来当做考题,而且格局宏大直指治国之本,并非徒骋文采者所能驾驭,想要写好必须要融汇经史,更需有胸怀天下心系黎庶之志。
  
  而此时陆北顾凝视题目,更是心潮微涌。
  
  何为民监?非独惕厉自省,更是以兆民之耳目为耳目,以四海之悲欢为悲欢!
  
  回想起一路走来他所见到的一切,此刻皆与“民监”二字产生了共鸣他仿佛能看到田夫织妇的艰辛,听到士子学人的议论,更能感受到这庞大帝国脉搏的细微颤动。
  
  对于他来讲,这道题不仅是考题,更是对他信念的叩问。
  
  科举入仕,他要做什么,要对谁负责?
  
  陆北顾并未急于下笔,而是依旧闭目凝神。
  
  良久,思考完毕之后的他睁开眼,目光清澈,旋即提笔濡墨,笔锋于草稿纸上落下,片刻都不再停顿,几乎就是文思如泉涌,沛然莫之能御。
  
  “《民监赋》
  
  天生烝民,树之司牧。政之所兴,在顺其欲;道之所废,在逆其俗。故哲后临寰,钦哉惟恤!鉴黄虞之陟降,考政令之得失。岂独照水于清渊?实乃求箴于蔀室。
  
  昔者周室肇基,豳风陈绩。公刘躬勤乎耒耜,亶父灼见于岐宅。荷薪曳屩,皆许尽言;击壤鼓腹,咸能献策。故得灵台始筑,庶民子来;盟津会朝,诸侯景格。此乃监民情而固本,顺天道以延祚也。
  
  逮夫夏桀瑶台,商辛玉杯。民憎其虐,天弃其颓。钜桥粟腐,而饥者析骸;鹿台财溢,而寒者委灰。虽云天命有归,岂非人心尽背?《汤誓》兴而众兆偕来,《泰誓》作而八百咸附。足明民犹水也,可载可覆;君若舟也,宜惕宜惧。
  
  是以圣人之御天下也,视民如伤,若保赤子。采刍荛于阪樵,问疾苦于闾里。郑侨闻乡校之议,谤言是畏;汉文止露台之费,民意堪体。盖惧夫川壅则溃,眚微成痏。故虽冕旒蔽目,必察寰瀛之吁叹;黈纩塞耳,犹闻闾巷之歔欷。
  
  若乃秦、隋二世之主临朝,谓草野之愚贱,何知阙庭之枢机?视黔首如刍狗,驱苍生若征鸿。科条密于秋荼,网罟峻于凝脂。府库竭而敛愈急,边陲扰而役无期。遂使怨气干霄,哀鸿遍野;怒涛腾浪,溃堤崩坻。斯乃以民为敌者,民亦敌之;自绝其监者,国亦绝之。
  
  嗟乎!水能载覆,民岂可轻?镜惟照形,监莫如明。是故哲王怀惕,忠臣励精。法天地之无私,察幽隐以躬行。岂徒仰观于辰象?实赖俯察于舆情。歌《七月》而知寒暑,诵《云汉》而恻旱晴。然后九域归仁,万邦协和;德泽汪濊,治道升平。
  
  敢献刍言,用申炯戒,惟此民监,永作邦式。”
  
  赋成,陆北顾缓缓搁笔,长舒一口气。
  
  他这篇赋以“民意如镜,为政当以民为本,体察民情”破题,随后援引周先王故事,喻示上古圣君皆以民意为依归,方得兴盛,又以夏桀商纣失民亡国之例,反证违背民意之祸,引经典强化论述。
  
  在中间部分则转入正面论述,列举古代明君贤臣重视民意的具体作为,强调防微杜渐,倾听民间声音的重要性,随后痛陈昏君佞臣漠视民意、倒行逆施之后果。
  
  最后则是总结升华,再次强调以民为镜的重要性,呼吁为政者应体察民情,施行仁政,方能天下归心。
  
  通篇看下来可以说骈散结合,气势磅礴,既紧扣“以民为监”之题旨,融汇经史,层层递进,又直指时弊,充满忧患意识与匡世情怀,绝非泛泛歌功颂德之作。
  
  当然了,为了照顾官家心情,他文章里批判的部分既没放开头,也没提大宋的事情,而是以胡亥和杨广举例。
  
  而因为殿试是官家亲自阅卷,本来座次就是定好了的,都没糊名,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誊写,所以自己写的字还是要尽量工整清晰一些。
  
  陆北顾小心地将草稿上的赋文誊写于正式的白摺试卷之上,因为刻意往好看了写,所以字迹倒是颇为端正清劲,如松柏挺立。
  
  而在他心里,他知道这篇赋文不仅是为应试,亦是抒胸臆。
  
  ——彼等汲汲于权术倾轧,而吾之所念,在天下苍生!
  
  陆北顾并未注意到,在他低头奋笔疾书的时候,御座上官家赵祯的目光曾数次掠过最前方这位年轻的省元。
  
  赵祯清楚,陆北顾不可能不知道昨日发生的事情,而在这种风波之中,陆北顾仍能凝神运思,挥毫如飞,姿态沉静中自有一股不可折的锐气,还是让他颇为欣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