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王铁头 (第1/2页)
村委会位于村子中心,与代销店相邻,准确的说代销店就是租用了村委会的商铺。
不过,这个年代很少人叫村委会,村民们更习惯叫大队,简洁明了。
村委会是个临街的大院子,门楣上“大营村党支部“的红漆字掉了半边。
大院西南角搭了间车棚,棚里停着台老式拖拉机;往里是个简易篮球场,水泥地裂缝钻出嫩绿的小草。东面是一块空地,晚上,村委会是村里唯一有照明灯的地方,大院也成了孩子们的聚集地。
哪怕过了几十年,李哲依旧记得每年夏季的夜晚,他在村委会大院抓蚂蚱喂鸡的场景。
不光人喜欢灯,昆虫也一样。
他娘总是说,把鸡养肥了给他吃蛋,这也是他每天抓蚂蚱的动力,但无论他如何回忆,脑子里也没有吃鸡蛋的记忆。
大院的北侧是一排砖房,从东到西分别是广播室、值班室、综合办公室、财务室、休息室、仓库,地方虽然不大但功能齐全。
“咚咚。”李哲敲敲值班室的门。
“进来。”屋子里响起一个大嗓门。
李哲推开蓝色的木门,值班室面积不大,也就十几平米,放着两排办公桌。
办公桌后头坐着个方脸汉子,灰布衬衫扎在军绿裤里,报纸抖得哗哗响。
“王叔。”李哲笑着打招呼。
“是李哲呀,来的正好,俺还打算去找你呢。”王铁头撂下冀省日报,指着旁边的凳子,“坐下聊会。”
“您找我啥事?”李哲有些纳闷,虽说上辈子两人打过交道,但那是在老李去世后,王铁头看到自家房子倒塌了,忙前忙后帮了不少忙。
对于这位村支书,李哲是打心眼里尊敬,他是一名老党员,曾担任生产队长、民兵连长,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就担任大营村村支书,处事公正、不怕得罪人,深得村民的信任。
当然,这位村支书也不是没缺点,他认准的事,谁说都没用,一个字犟。
王铁头并不是他的真名,而是绰号,只是叫的人多了,久而久之人们都忘了他的名字,哪怕是红白事的礼金簿写的也是王铁头。
上辈子,他号召村里人种蔬菜大棚的,李哲能建起蔬菜大棚,他帮了大忙,接触的多了,李哲也摸透了他的脾气。
“信用社老孙来村里核账,说你这崽子贷了六千块?你爹娘知不知道?那钱可不能乱花。”
这个年代,信用社在审批贷款会与村委会沟通,了解申请人的家庭和经济状况,以确保贷款的安全,李哲并不意外,也没隐瞒,说了自己贷款建蔬菜大棚的事。
其中重点表明,自己建造蔬菜大棚是在响应农业部‘菜篮子工程’,为解决老百姓吃菜难的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王铁头是个老党员,觉悟很高,脸上露出赞成的神色,“不错,年轻人就得有想法、有干劲,这样国家才有希望。不过,咱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饭,按照农时播种收获,你说这个大棚真能冬天种出蔬菜?”
“我有信心、也有技术,国家一直在推动蔬菜种植技术,不然信用社咋会批贷款。老人家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
“要真能成,算给咱村蹚条新路。技术方面我不懂,但有用得着我的地,你只管开口。”
“我今个过来,就是有事求您。”
“啥事?说吧。”
“我想租用村里的拖拉机。”
王铁头带着审视的目光,“你会开拖拉机?”
“我在农业科研所打工的时候学过,一点问题没有。”
“拖拉机是咱们村集体的财产,眼看就要农忙,正是出力的时候,可不能出一点问题,你用拖拉机干啥?”
“今早我家摘了鲜玉米,准备拉到京城里卖。”
一听这话,王铁头的脸耷拉下来了,没好气道,“这才刚进九月,玉米粒还没熟透,这不是糟蹋粮食嘛。搁前几年,批评教育、扣公分都是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