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和尚 (第2/2页)
老和尚端起粗陶碗,并不在意碗沿的豁口,吹了吹浮沫,浅浅啜饮了一口。那苦涩粗糙的茶汤入口,他脸上并无半分异色,仿佛饮的是甘泉玉露。他放下碗,锐利的目光看向老赵,坦然道:“贫僧师徒自‘千佛寺’而来,欲往凉州西南‘藏经洞’一行。”
“藏经洞?!”老赵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被更深的惊讶取代,连带着声音都拔高了几分,“那可是在‘鬼哭岭’后面!离这儿少说还有两三百里黄沙路!那地方......那地方荒得连草都不长几根,大师傅去那儿做甚?”
角落里的几个脚夫也竖起了耳朵,显然“藏经洞”这名字在这片地界上,本身就带着某种不祥的传说色彩。
老和尚沉默了片刻。茶馆里只剩下油灯燃烧的噼啪声和外面呜咽的风声。瞎眼老者手里的胡琴也彻底停了,空洞的眼窝“望”着这边。连墙角磨刀的少年铁生,磨刀的动作也慢了下来,似乎也在听着。
“去藏经洞,自然是送经书去。”老和尚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凝重,“如今世道纷乱,妖氛渐起,恐生不测,不得不行此险路,将其归位,以镇一方。”
他的话语点到即止,目光下意识地,极其短暂地扫过年轻僧人背后那个被粗麻布严密包裹的长条形背篼。
崔钰端着茶碗的手,指尖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心口处,那团沉寂的烛龙真灵,似乎也因老和尚话语中提及的“妖氛渐起”和那“镇一方”之物,传递出一丝极其微弱,难以名状的悸动。他垂着眼睑,青金双色的瞳孔在昏暗光线下微微流转。
小和尚显然没有师父那般深沉的心思。听到“送经书回去”,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脸上露出一丝与有荣焉的庄重。但当师父提到“世道纷乱,妖氛渐起”时,他清亮的眼神里又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双手不自觉地护住了背后的包裹,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他涉世未深,但这一路行来的艰辛与师父偶尔流露出的凝重,已让他懵懂地意识到此行绝非普通的朝圣之旅。
老赵脸上的惊讶慢慢化作了然,随即又变成一种更深,混合着敬佩与担忧的复杂神色。他在这凉州西陲开了几年茶馆,迎来送往,消息再闭塞,也隐约知道些东西。
千佛寺是凉州有名的古刹,香火不算鼎盛,但传承古老。藏经洞更是传说中佛门的一处古老遗迹,据说里面藏着佛门秘宝和镇压邪祟的法器,只是位置极为偏僻凶险,早已少有人至。能让这样一位元婴境界的高僧带着徒弟,冒险穿越沙贼横行的戈壁送回去的东西,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虽然现在的元婴境修士已经遍地都是。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老赵喃喃道,脸上的笑容收敛了许多,带着几分真诚的敬意,“大师傅高义!只是......那鬼哭岭附近,近来可不太平,听说......听说有‘东西’出来了,闹得凶。”他压低了声音,带着点神秘和恐惧,“大师傅法力高强,自然不怕,但还是要多加小心才是。”
“阿弥陀佛。”老和尚再次低诵佛号,锐利的鹰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并无惧色,只有一种承担重任的坦然,“多谢店家提点。因果循环,劫数使然,避无可避,唯有直面相迎。”
茶馆里一时间陷入了沉默。
油灯的光晕昏黄,映照着几张心思各异的脸庞:老和尚的沉凝悲悯,小和尚的紧张与庄重,老赵的担忧与敬佩,脚夫们的麻木中透出的一丝好奇,瞎眼老者空洞的“注视”,还有墙角铁生眼中那被“不太平”三个字再次点燃的、更加执拗的复仇之火。
老赵的妻子默默地从内室端出一个小陶碟,里面盛着几颗干瘪发黑,沾着沙尘的沙枣,轻轻放在两位僧人的桌上,低声道:“大师......垫垫肚子。”这是凉州戈壁里仅有的,能勉强入口的果子,虽干涩难咽,却已是这贫瘠之地难得的善意。
“善哉,多谢女施主。”老和尚微微动容,双手合十。
小和尚看着那几颗不起眼的沙枣,再看看妇人温顺却疲惫的面容,又看看这破败茶馆里形形色 色的人,眼神中的困惑似乎更深了。俗世的艰难,师父的沉重使命,还有自己心中那份尚未完全被经文抚平的躁动......种种情绪在他年轻的胸膛里交织翻涌。
崔钰端起碗,将最后一口苦涩的茶汤饮尽。碗底沉淀的沙砾在齿间发出细微的摩擦声。他放下碗,目光平静地扫过老和尚背后那被粗麻布包裹的严实背篼,又掠过小和尚护着包裹的手,最后落在老赵那张写满沧桑的刀疤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