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第1/2页)
伴随子弹击碎油桶的巨响,程墨白在B3层找到了她藏的日记全本,翻开最后一页写着:
“我冒充No.2四年,只为保护剩下的孩子。真正叛徒是史密斯安插的No.15,特征:右手无名指缺失。”
爆炸的气浪将日记掀飞,燃烧的纸页在空中化作灰蝶,那灰蝶仿佛是周文英的灵魂在空中自由的飞舞。
五月十日的奉天车站,晨光穿透乌云,洒在大地上,程墨白看着火车载走三个幸存的孩子,他们锁骨下的条形码已经被手术切除,但脖颈后的监听装置仍需定期处理,那装置仿佛是束缚他们的枷锁。
张小山递来染血的名单,26个被划掉的名字上凝结着泪痕:“还剩29个同学……下一站,京都。”名单背面是周文英最后笔迹:
“解毒剂配方在马家沟老槐树下,那个当年我们埋时间胶囊的地方。1943.4.15”
林雪突然抓住程墨白的手臂,她的手冰冷而颤抖。远处月台立柱上刻着新鲜的标记符号:一个箭头指向京都,旁边画着监听装置的简图,下方写着“47-15-3=29”。
远处,汽笛声中飘来孤儿们的歌声,那旋律正是当年马家沟小学的校歌,那歌声仿佛是希望的号角。铁轨上躺着的半枚校徽背面,1943年的日期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仿佛是岁月的勋章。
民国三十六年六月三日黎明时分,圣路加医院
晨雾在哥特式尖顶的飞扶壁间缓缓流动,凝结的水珠顺着石雕天使的羽翼滴落,程墨白站在铸铁大门前,注意到大门两侧的煤气灯灯罩上积着薄薄的煤灰,灯芯显然刚熄灭不久。
他手中的通行证边缘已经微微卷曲,钢印处的血迹呈现出不规则的放射状纹路,这是用带血的拇指直接按压留下的痕迹。证件烫金字母的“盟“字右下角有一处细微的剥落,露出底下伪造时使用的廉价金粉。
晨光穿过医院尖顶的彩绘玻璃,在通行证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史密斯博士的签名中,“S“字母的收笔处有一个几不可察的颤抖,与周文英伪造文件中如出一辙的书写习惯。
证件背面用极细的钢笔写着“有效期至6.5“的字样,墨迹因潮湿而微微晕染。
程墨白的西装领口别着一枚不起眼的铜质领针,针尖处沾着些许暗红色痕迹,他的皮鞋鞋尖有几道新鲜的刮痕,显然是近期频繁出入类似场所留下的。铸铁大门上的门环内侧,隐约可见几个模糊的指纹,最新的一组还带着些许体温。
护士山本良子手中的钢笔是派克51型,笔尖因长期使用已微微变形,墨水瓶标签上印着“昭和十九年制“的字样。记录本的纸张边缘泛黄卷曲,显然是反复翻阅所致。她书写时小指不自然地蜷曲着,指节处有一道愈合不久的伤疤,形状像是被某种医疗器械划伤。
程墨白注意到她白大褂的第三颗纽扣系得格外紧,线头处有被反复拉扯的痕迹,当她转身时,后颈衣领处的铂金反光呈现出六边形蜂窝状纹路,这是德国西门子公司1942年生产的微型监听器的典型特征。监听器边缘的螺丝刀痕显示最近有人试图拆卸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