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十收九 (第2/2页)
负责宣讲的辅兵怕大伙听不明白,特意解释:“‘十收九’就是说,咱们每十亩地一个片区,只对其中九亩收田税,剩下收成最少的那一亩,不收税,收成全归生产队自己分配!”
这话一落地,人群瞬间炸了。
不少人当场就算起了账。
要知道,每个生产队都有百十号壮劳力,算上老幼妇孺,足有几百人的规模。
以前种地,不管地块好坏,税都是按整体收成算。
遇上几块差地拖后腿,自家能落的粮食就少。
现在倒好,九亩地交税,最差的一亩全留下,等于把亏空的部分自己兜住了。
而且种得越多、总收成越高,留下的那亩粮食再加上永业田的收成,自家能分到的就越多。
最重要的是,“收成最少的一亩归自己”这个规矩,把大伙的心思都拧到了一块。
谁也不想自家队里留的那亩收成太寒酸,汉子们下地干活就会更上心。
不光要把好地种出高产,连以前没人愿意管的薄地、盐碱地,也琢磨着挑土改良、多上肥料,生怕哪块地拖了后腿。以前会出现的“顾着好地、荒了差地”的情况,这下全没了,田埂上、地块间,到处都是弯腰忙活的人。
从那以后,铁林谷周边的田野里开始热闹起来。
就连农稷房忙活堆肥的老农们,也天天被人拖着拽着抢着去地里指导。
人人都在使劲儿。
既要多垦永业田多挣收成,又要把每块地种好,争取留下的那亩也能多收些粮。
都盼着到了秋收时,家家户户的粮囤都能装得满满当当。
林川推出的这套农垦政策,实际上是将前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核,揉进了这个时代的土壤里。他心里清楚,前世推行公有制大锅饭时,“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伙的主动性被磨得精光。
反正出力不出力都能分到东西,谁还愿意下死劲琢磨种地?
在眼下这个时代,贸然照搬前世的承包模式又不现实。北境常年战乱,百姓多是流离失所的流民,刚在铁林谷安定下来,既缺农具、又缺种子,更没形成“分户经营”的基础;而且铁林谷还要应对未来可能的威胁,需要集中人力物力搞防御、搞生产,若是分户,反倒容易散了人心、乱了秩序。
所以林川没搞一刀切,而是先抓住“激发主动性”这个核心。
生产队制度,能以小集体的方式,提升个体的积极性;
永业田政策,让生产队多垦的地能有实打实的私享收益;
而南宫珏提出的“十收九”政策,挑收成最少的一亩归自己,既没打破集体耕作的框架,又逼着全队人把每块地都当自家的地来种。
谁也不想留的那亩收成太寒酸,自然会主动琢磨怎么改良土壤、怎么提高亩产。
光有政策还不够,林川还把工具改良和堆肥技术也推进了下去。
铁匠铺里赶制出了曲辕犁,伙房的草木灰和厨余、人口和牲畜粪便、地里的秸秆、山上的落叶,都被收集起来堆肥。
政策给了愿意干的动力,技术和工具又解决了怎么干好的问题。
两者一结合,铁林谷的生产力定然会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