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温室大棚!炽热与焦急! (第1/2页)
庆功宴过后,朱高炽便立刻投入到高产粮种的培育工作中。
他特意选了皇宫外的御田作为试验田,这片土地土壤肥沃,又临近水源,最适合作物生长。
每日天刚蒙蒙亮,朱高炽便带着朱雄英、李景隆与徐增寿来到御田,有时甚至会在田边的临时院落里过夜,全程盯着培育的每一个环节。
为了让土豆、红薯、玉米等美洲作物适应大明的气候,朱高炽还想出了一个“奇招”——借鉴后世的温室大棚技术,让人从栖霞镇工业区调来大量透明玻璃,在御田上搭建了十几座温室。
这些大棚用木架支撑,顶部和四周铺满玻璃,既能挡住寒风,又能让阳光充分照射了进来,棚内还设置了炭火盆调节温度,即便遇到降温或阴雨天气,也能保证作物生长所需的温度。
“高炽,你这‘玻璃屋子’真能行?”朱雄英第一次见到温室大棚时,好奇地围着大棚转了好几圈,伸手摸了摸冰凉的玻璃,“把作物关在里面,不会闷坏吗?”
朱高炽笑着解释:“放心,我在棚边留了通风口,既能保温,又能透气。美洲那边气候温暖,这些作物怕冻,有了温室,冬天也能育苗,明年开春就能直接移栽到田里,能省不少时间。”
除了搭建温室,朱高炽还从户部调来了两百余名经验丰富的农官,将他们分成播种组、浇水组、施肥组和记录组,各司其职。
播种组负责按照不同作物的要求,控制播种深度和间距,比如玉米要种得深些,土豆则要带着芽眼浅埋;浇水组根据土壤湿度调整浇水量,避免作物烂根;施肥组专门研究适合美洲作物的肥料,用腐熟的秸秆和人畜粪便混合制成有机肥;记录组则每天记录作物的生长情况,从发芽时间、株高到叶片数量,都详细记录在册子上,以便后续总结经验。
在朱高炽的统筹下,御田的培育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
每天清晨,农官们都会准时来到田边,按照分工开始忙碌,温室大棚里更是一片生机——玉米已经长出了嫩绿的幼苗,土豆的芽眼冒出了白色的芽尖,红薯藤顺着架子慢慢攀爬,连最娇贵的辣椒,也长出了细小的叶片。
李景隆与徐增寿虽然不懂耕种,却也每天跟着帮忙,有时帮农官搬运肥料,有时协助记录数据,忙得不亦乐乎。
没人敢尸位素餐、敷衍了事,毕竟所有人心中都清楚,这批高产粮种对大明意味着什么——它是水师将士闯过风暴、熬过疾病,甚至付出性命才从美洲带回的“救命粮”,是能让中原千万饥民不再啃树皮、不再易子相食的希望,更是稳固大明社稷、让王朝长治久安的根基。
若是有人敢在培育中敷衍,或是因疏忽导致粮种受损,不仅会辜负陛下与太子的信任,更会成为延误百姓生计、阻碍国家发展的罪人,轻则丢官罢职、流放边疆,重则可能株连家族,落下千古骂名。
再者,朱高炽亲自坐镇御田,每日紧盯培育进度,农官们更不敢有半分懈怠,只想着全力以赴做好每一步,确保粮种能顺利培育成功,既是为了大明百姓,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前程与性命。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也时常抽出时间,亲自到御田视察。
每次来,老朱都会径直走进温室大棚,蹲在田边,小心翼翼地拨开玉米苗,仔细观察幼苗的长势,眼神里满是炽热与焦急。
“高炽,这玉米啥时候能长熟?朕看着这小苗,就想着百姓能早点吃上饱饭。”有一次,老朱指着玉米苗问道,语气中带着急切。
太子朱标也在一旁附和:“是啊,各地的赈灾粮已经快见底了,若是这些粮种能早点推广,就能少饿肚子。”
朱高炽却显得十分沉稳,他从农官手中接过厚厚的记录册,翻开其中几页,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据说道:“皇爷爷,丧标,别急。不同作物的生长期不一样,咱们得按规律来。就说玉米,它的生长期大约需要三个月,现在刚种下一个月,幼苗刚过膝,再过两个月就能抽穗成熟,收获第一批种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