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真真假假观风使 (第1/2页)
仇都尉一愣,随即大笑道:“你们这帮子御史都是这样,靠耍嘴皮子吓唬人吃饭。
地方官员不知你们的深浅,把你们当半个钦差,让你们三分,如何哄得了我?
你不过是个巡盐副使,盐道上的事儿归你管,这佛寺里的尼姑,也归你管了?”
贾雨村淡然道:“你既然是个京官,就该有几分见识。你以前听说过巡盐副使吗?”
仇都尉又是一愣,他虽是武官,但对文官体系也并不陌生,御史台派御史,极少有副使一说。
尤其是这巡盐史,大康几百年都没听说有过副使。皆因巡盐史权柄重,处事需果断,多人管事反而掣肘。
“这巡盐副使确实蹊跷,莫非你是信口胡说的?若是那样,你冒充钦差,罪过可就大了!”
贾雨村掏出御史腰牌,冲仇都尉晃了晃:“我是巡盐副使不假,可我一天差都没办,直接就要回京述职了。”
仇都尉不是蠢人,听到这里终于觉得不对了。一个蹊跷的巡盐副使,又一天差没当就要回京城。
这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皇帝着急从这人嘴里知道些什么,所以临时给了个名头,好上京述职。
而这种不办具体差使,只给皇帝打探、传递消息的御史,其实有个专门的名字——观风使。
要说这观风使,堪称所有外派御史中最奇葩的一种,具体表现为,啥事都不管,又啥事都能管。
啥事都不管,是因为皇帝没有给他具体的差使,他啥事都可以不管,只负责观察记录就行了。
啥事都能管,是因为他可以说,自己为了观察到事情的真相,所以要深入观察,不慎干涉了一点。
观风使始设于唐代初期,由朝廷派遣官员巡视地方,考察民情吏治。
但后期渐渐不再单独授命,而是和一些其他官职临时捆绑在一起,秘密派遣。
例如这人表面看起来是个学政,其实他还是个观风使;那人表面看起来是个河道,其实他还是个观风使。
这人表面看起来是个粮道,其实……观风使就像凌凌漆的吹风筒一样,隐藏在皮鞋和剃须刀等道具里。
有人可能不明白,皇帝都有了锦衣卫这个更可靠的消息来源了,还要观风使干什么?
这个问题,就像你已经有网络了,还看新闻干什么是一个道理——因为视角不同。
锦衣卫的文化程度毕竟普遍不高,他们的视角就像我等草民的视角一样,不够高。
同一个房间,小孩看到的世界和成年人看到的世界截然不同。小孩看到玩具,大人看到垃圾。
同一起灾荒,锦衣卫看到的和官员看到的也同样截然不同。锦衣卫看到暴民,官员看到民心。
皇帝高居九重,没有千里眼和顺风耳,他需要同时具有锦衣卫的视角和官员的视角,才能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如今究竟是什么样子。
想到观风使的特殊性,仇都尉变得客气了许多,但仍觉得贾雨村在吓唬他。
“贾大人也不必危言耸听,观风使虽然可以风闻奏事,但今日之事,本官想不出有什么值得大人上奏的。”
贾雨村微笑道:“当今以孝治天下,每日晨昏定省,太上皇、太后但有所愿,无不遵从。
太上皇信佛,当今信道,这本是父子家事,且佛道都教人向善,殊途同归,本是小事。
可如今朝堂隐然有人兴风作浪,或图献媚当今,或为扰乱朝局,大肆崇道抑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