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辽人打过来了? (第1/2页)
庞籍进来就哭:“诽谤啊,有人诽谤我!”
大家对赵祯太了解了,无论如何,进来先哭诉再说。
三言两语之间,赵祯:“就当没看过了。”
太监:“陛下,李迪李大人求见。”
赵祯:“……”
李迪进来后,看到赵祯,左看右看,看了半天,就觉得奇怪。
最终,李迪恍然大悟:“官家,您居然长高了?!”
“民间老话说二十三窜一窜,官家还真长高了?”
“咳咳~”赵祯屁股下面垫了十二本书,想不高都不行,咳嗽了几声:“以后称陛下。”
李迪也不知道赵祯干嘛改这个:“陛下。”
赵祯:“李卿是不是也看到了什么书?”
李迪愣了一下:“什么书?臣……最近在看《唐书》。”
“陛下不是要新修唐书吗?臣选拔之后,觉得不少人才可以堪当次任。”
赵祯:“哦?谁啊?”
李迪:“宋祁的词题材比较狭窄,多写诗酒欢会,但笔力工巧,善于雕琢。学问渊博,善于议论,为文简古艰涩,但亦不乏畅达之作。其诗以丰赡的词藻、深厚的功力见长,颇具西昆体风貌。”
“如果是让他写诗词,那就缺乏才情,但如果把这份凝练用在整理史书上,就是上等之材。”
赵祯点头:“不错,还有吗?”
李迪:“陛下,民间多有反对西昆体的现象,所以还需选一名非西昆体的文人才子加以辅助,对史书中不必要的华丽辞藻加一监督剔除,这样的才子和宋祁合作,相得益彰。”
“臣推荐欧阳修。”
赵祯皱眉:“就是《卖油翁》那个欧阳修?”
“初看的确觉得文章写的极好,而且文辞简练,朴素,没有多余的辞藻。但此人写文却不考证,如果著史,是否不太好啊?”
不知道是不是章旷的影响,在涉及跟章旷有关的事情上,赵祯居然驳斥大臣的意见了。
李迪还不知道赵祯吗?有人和自己为敌时,需要警惕赵祯想一出是一出,没人和自己为敌时,赵祯就一傻子。
“陛下,所以才是宋祁为主,欧阳修为辅啊,宋祁注重事实但行文拖沓,欧阳修过于年轻没有经验,但行文简练,宋祁写,欧阳修订,不就正好吗?”
赵祯一想,还真是:“李卿真是知人善用啊,那就这样决定吧。”
“对了李卿,你来见……朕,是做什么来着?”
赵祯还是不习惯自称朕,虽然他爹经常自称朕自称我,但赵祯从小就是当皇帝培训的,又当了这么些年了,已经习惯了,不好改。
李迪拱手:“陛下,范仲淹接到命令后已经回来了,现在在应天驿站休整。”
范仲淹其实还是小人物。
但他回来,有着很浓郁的政治信号。
当初范仲淹非常反对刘太后,并且说赵祯当朝给刘太后行礼有失皇帝威严。
太后是什么人?丁谓都没撑过一个回合。
从那天之后,范仲淹当了一年京官,没一个官员敢跟他说一句话。
胆敢和他说话的真朋友,和他一起在第二年受不了请求外放。
所以,范仲淹回来,对于满东京的人都是个信号。
后党退走,城头变幻大王旗了,该你们动身选择了。
一旦这个信号出来,那后党的崩裂几乎是不可避免了。
其实能当这个信号的人很多,李迪之所以选范仲淹还有第二个原因。
范仲淹是真正的心系百姓,虽然没什么政治觉悟,直来直往,情商低。
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看到任何花钱太多的项目,都会上书制止。
赵祯这个人对权力没多看重,他当皇帝对于李迪等人的唯一问题就是,他花钱太多了。
别看史书上记载什么赵祯俭朴,实际上和皇宫一样大的宫殿修了好多座,不比武则天好哪儿去。
找个和尚天天在赵祯面前念紧箍咒,赵祯再怎么都要少花一些。
这省出来的钱……李迪几人的手段当然能巧设名目,大家分一分,再找点包工头黑手套,把项目拿一拿,不就吃下去了么?
所以,这个念经的高手,必须召回来。
范仲淹一身正气,他念经,以赵祯的性格,完全不敢动他。
李迪之所以要专程过来,就是来办这件事情的:“陛下,人都回来了不任命是不是名不正言不顺?”
赵元俨:“李大人,不如让范仲淹干个熟悉的活儿,继续当通判吧。开封通判,让他去衙门报道。”
赵元俨,就是京兆尹。
赵祯点头:“那让开封知州张方平进宫来一趟。”
张方平虽然是开封知州但也是翰林学士和知制诰,有赵元俨这个京兆尹,他那个开封知州就是挂牌的。
范仲淹也是个老怀才不遇了,又要给比小自己十六七岁的人当二把手。
李迪顿时愣在原地。
他没想到赵元俨会出手。
他当然不会想到,因为赵元俨平时不是这风格的。
然后李迪才意识到丁谓跟赵元俨合伙之后的破坏性。
赵祯点头:“不错,这也算是大升了,也算对他这几年在外的补偿了。”
赵元俨:“开封通判,就负责漕运吧,让他驻守在南京桥好了。”
所谓南京桥,就是应天府进入开封的门户,清明上河图上那座力学木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