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验证理论部分非洛教授莫属 (第1/2页)
关于聚变堆的设计方案洛珞讲了许多,关于他设计的过程同样也讲述了不少。
张云超发誓他都听进去了,就是……没能理解。
他只记得洛珞离开前,低声强调:
“张书记,前期可行性论证……务必最高保密层级,范围越小越好。”
其实只有洛珞清楚,可行性论证是最没必要的一环,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方案是绝对正确的。
即便短期内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严格按照方案设计出来,也只有一个可能——现在的科技水平还远未够。
造不出来也只能怪他们太菜,而不是方案有什么问题。
毕竟相比于剧组那种以硅为主要燃料,行星级重型核聚变发动机,动辄就要30亿摄氏度以上,以小行星为单位的燃料消耗量。
他们现在的设计方案,使用氘氚的燃料,不过一亿度的反应温度,实在是小儿科。
如果说前者能推动行星,后者就只能发射个火箭了。
即便是他目前的方案,也只是他想尽办法把那些遥不可及的科技手段,尽量简化成了现在勉强能摸到的样子。
但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
只是希望组织上把这一步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就好,实在没有必要因为这一步徒增什么波折。
而对于张云超来说,他可不像洛珞这样亲眼见识过,那比普通核聚变还要困难百倍的重核聚变发动机。
他是一点底都没有啊,所以可行性论证……对他来说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毕竟洛珞的这种概念听起来就像是科幻里的桥段,远超国内乃至国际公认的聚变研究进程。
如果方案本身存在根本性缺陷,或者只是天才的空中楼阁,那么投入任何资源都将是一场灾难性的浪费。
那么找谁来论证呢?
张云超沉思着。
……
三天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一辆专车悄无声息地停在那座略显陈旧的实验楼侧门。
楼门前,万院士刚结束了自己这个月的公开大课,还没等离开,便被张云超拦了下来。
“张……张书记?”
万院士对于来人当然不会陌生,几个月前对方亲自跑来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找他,从他这调走了几乎所有关于EAST装置的所有试验资料。
如今对方突然跑到他学校来找他,尤其是看到张书记秘书拿着的黑色箱子,他总觉得有大事要发生,否则对方不可能连招呼都不打,跑过来突然袭击。
要知道他这个月都只有这么一节公开课在学校,张书记能这么精准的把他堵在这,显然是事先做了调查的。
这么几样结合下来,只有一种可能,这件事的重要性在电话里根本不能说,甚至连透露一点张书记都不愿意,这才亲自跑过来在这里堵他。
再联想到对方前段时间从他这调走的资料,他有预感,应该是跟EAST,或者说跟聚变试验有关。
“有事去我办公室说吧。”
万院士直接说道。
果然,当两人来到办公室后,助理和司机把守在了门口。
张云超将箱子小心放在办公室中央那张堆满了资料、唯一还算空旷的木桌上,卡扣开启时发出的轻微“咔哒”声在静谧的室内异常清晰。
“万院士,事关重大,不敢假手于人,更不敢在线上留痕。”
他的声音低沉而严肃,打开箱盖,露出了里面厚厚一沓装订成册的方案文件——封面上的“夸父逐日计划——微型磁箍缩惯性约束聚变堆核心设计方案”字样在日光灯下显得格外醒目。
张云超将文件推向万院士:
“你看看这个方案”
万院士闻言没再说话,径直拿起文件。
作为EAST装置的负责人,他非常清楚规矩,对于方案内容以外的东西没有一丝疑问,只要张书记不说,他就不能好奇。
他那双看过无数等离子体轨迹、分析过海量高能物理数据的眼睛,速度极快的扫描着标题页下的目录、核心技术路线摘要、系统框架图……空气安静得只剩下纸张翻页的沙沙声和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时间仿佛被拉长,窗外的蝉鸣似乎也屏住了呼吸。
当他的视线落在核心技术路线的具体描述——
“基于精密强磁场动态箍缩的惯性约束机制”、“液态锂铅共晶合金闭环自持氚增殖与高效传热流体系统”、“多层复合仿生结构自适应第一壁”
……他的呼吸,在某一刻几乎停止了。
原本快速翻页的手指凝滞在某一页的流体动力学热工控制模型图解上。
良久,他长长吐出一口气,像是要将肺里的惊疑都排尽。
他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里是翻滚的惊涛骇浪,震惊与深深的疑虑交织在一起。
“张书记!”
万院士的声音带着一种异样的干涩,指尖点在方案的目录页,划向“磁约束”这一栏,“这是…磁箍缩惯性约束?!”
他的语气陡然加重:
“我们的EAST是托卡马克,走的是稳态磁约束的路子!而这‘夸父逐日’……”
他猛地摇头,仿佛要甩掉某种荒诞感:
“这方案的核心物理基础和技术路径,与我们攻关了十几年、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托卡马克路线——它俩几乎是背道而驰,是彻底的南辕北辙!托卡马克追求稳态约束,目标是长时间‘燃烧’。”
“这磁箍缩惯性约束,走的却是快速、高功率、脉冲式的点火路径!您现在问我,就像是拿长跑运动员的训练方案去指导短跑冲刺!”
他快速地翻到介绍液态金属冷却回路的部分,指着一组复杂的流场分布模拟图。
“再看这个闭环液态LiPb流体系统!我们的EAST在探索液态锂包层概念,但那更多是针对包层材料和氚增殖的局部研究。”
“而这方案,竟然把它作为整个聚变能传递转换的核心循环系统,直接耦合到约束磁场和聚变腔室的实时控制中?它的动态稳定性和抗辐照能力……”
“这其中的工程难度和材料挑战,比EAST目前面对的,高了不止一个维度!”
万院士放下文件,眼神凝重地看向张云超:
“张书记,这个‘夸父逐日’方案的构想,很‘科幻’,很大胆,它瞄准的是超高能量密度下的高效能量提取和微型化,这确实是‘星辰大海’级的思路,但是……”
他顿了顿,组织着最严谨的语言:
“它基于的理论模型虽然有其物理依据,但它的技术细节——尤其是涉及极端条件下的材料性能、微观界面控制、强磁场与高温导电流体的复杂多物理场耦合——许多关键参数直接来自于‘精妙但缺乏实验验证的推演假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