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超导磁体热失控的新挑战 (第1/2页)
沪上基地的空气里飘荡着细微的尘埃,那是高强度辐照实验留下的痕迹,却也像是庆祝“龙鳞-G1”闯关成功的无形彩屑。
持续三天的磁体-材料耦合测试数据最终定格在令人心安的绿色区间,洛珞站在监测台前,紧绷的神经终于获得了一丝喘息的空间。
他眼中没有得意,只有如释重负的沉静,仿佛这只是漫长登山途中越过了一个预期的垭口。
“洛总,京城基地这边总算能喘口气了!”
王启明教授走上前,这么重要的时刻,不仅是洛珞亲自过来,他同样也和“龙鳞-G1”一起跟来了沪上的基地参与实验。
此刻他因为接连熬夜的缘故,眼下的乌青清晰可见,但精神头依旧十足。
显然实验的成功比睡上一天一夜还来的管用。
这位国内材料界的泰斗,早已彻底收起了最初的质疑,此刻看向洛珞的目光满是钦佩和感慨。
他递过来一个不锈钢保温杯:
“熬了不少夜,刚让食堂熬的参汤,一块补补气。”
洛珞道了声谢,接过温热的杯子,盖子拧开,一股微苦而醇厚的气息弥漫开来。
王启明思索了一下,还是没忍住心中的赞叹,尽量压低声音:
“说实话,‘龙鳞-G1’的突破路径……真的匪夷所思,您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不过,成功就太好了!这给后面打了针强心剂。”
他指了指不远处还在盯着屏幕复核的年轻研究员们:
“小伙子们士气正高。”
“是大家的功劳,王老。”
洛珞轻轻啜了一口参汤,热流顺着喉咙滑了下去,驱散了实验室里的微寒:
“没有你们团队的执行力和理解力,蓝图画得再好也只是图纸。”
他抬眼环视了一圈灯火通明的实验室,看到工程师们脸上压抑不住的兴奋和疲惫。
“让大家好好休息一天吧,紧绷太久,弦是会断的。”
这边的实验室里,除了超导磁体系统工程中心的基础员工来配合材料试验,大部分还都是他们从京城带过来的人,已经连续加班快一个月了。
如今最核心的照辐问题已经解决,剩下的不过是些小问题,就跟成都基地解决了强磁场流体失稳的问题后,基本只要按部就班的完成全部试验就好了。
最艰难的地方已经度过,剩下的都是一马平川了。
不过……也只是两个基地的问题解决了,可以适当休息,但他还不行,目前他还有另外两个大问题横在眼前。
……
次日临近中午,沪上基地超导磁体系统工程中心。
空气里有种特有的味道——大型制冷剂的冷冽、金属加工后细微的粉尘感,还有高强度工作后咖啡和方便面混合的气息。
洛珞刚踏入中心大厅,就看到李卫国教授正叉着腰,对着几个蹲在地上研究一堆扭曲零件的年轻工程师咆哮:
“……测不准点在哪是吗?拆!从头拆!一个螺丝钉一个线圈地给我过!上次没烧焦你们算运气好!下次呢?你们这组记录给我最详细,敢漏一点细节我……”
老教授中气十足,花白的头发有点凌乱,西装外套被随意地甩在旁边的椅子上,衬衫袖口蹭上了不知是油还是碳粉的黑印。
吼到一半,余光瞥见洛珞进来,李卫国愣了一下,脸上瞬间交织焦虑和一种“终于来了”的复杂情绪。
他冲年轻人挥挥手示意继续工作,快步迎向洛珞:
“洛总!怎么这么快就来了?那边的材料……”
“材料初步问题解决了,王启明老师在善后。”
洛珞简洁回答,目光扫过李卫国布满血丝的眼睛和略显憔悴的脸:
“您这边情况简报我看了,现场情况怎么样?”
此话一出李卫国当即一喜,要知道在此之前难度最大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激光点火,一个就是材料的难以承受那么久的照辐。
如今这两大难题总算解决了一个。
不过欣喜之余随之而来的就是更深的惭愧,连材料问题都解决了,反倒是他这边本不是那么难的地方却迟迟卡住。
他哪里知道,材料那边的问题是洛珞专门筹备了一部科幻电影,为此去客串了个重要配角,才拿到了足够的积分,开挂解决的。
反倒是他这边,洛珞觉得不用这么麻烦,根据现有的思路和实验数据,估计可以直接解决。
“唉!”
想到这里李卫国重重叹了口气,搓了把脸,也不多做解释,而是直接带着洛珞走向被隔离起来的试验区。
巨大的原型机外壳被部分揭开,露出里面焦黑的线路和变形金属组件,现场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臭氧烧蚀味。
“让您看笑话了,设计实验时想得太美,觉得微型化和强场能硬挤出来,结果……高温超导材料在极限压缩时的磁通钉扎突然失稳。”
“然后……就那么一点点畸变,漏出的磁能,瞬间感应出涡流,把旁边的冷却管和激光束定位基板接头都点着了……简直是火烧连营!”
老教授指着原型机的“惨状”,声音都带着挫败和心痛,这些都是他团队几个月的结晶。
“饭点到了,先吃饭,边吃边谈。”
洛珞闻言没有着急回答,也没有任何指责,而是看了看手表,语气透着不容分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再急也不能饿着肚子犯糊涂。”
他强硬地拽着还想立刻俯身检查焦黑部件细节的李卫国,朝中心内部食堂走去。
沪上基地的食堂不大,但还算干净,洛珞也不是头一次来了,打饭也是轻车熟路。
正值午饭高峰,人头攒动,制服各异的研究员、工程师们排着队打饭。
即便李卫国是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洛珞更是整个项目的总师,不过两人也没有开什么小灶,照例跟着大家一块排队。
轮到他们,洛珞本不是太饿,想着少吃一点。
奈何李卫国熟练地要了两份简餐,几荤几素,还特意加了个炸鸡腿塞到洛珞盘子里:
“年轻人多吃点,熬得住!别学那些小姑娘节食!”
端着盘子在角落坐下,食堂的喧嚣瞬间包裹过来,基地的食堂跟任何地方都不一样,哪怕是吃饭的时候都充斥着独有的浓郁氛围……。
往常倒也不会这么严肃认真,午饭和下班后大都是有说有笑的。
但随着实验遇上难题,气氛立马就不一样了,这一点在吃饭的时候都能凸显出来。
邻桌在激烈讨论线圈浸渍工艺的材料选择,另一桌在抱怨某个供应商的交期又延误了。
近期两个月的时间,整个基地都是这样的氛围,着急的显然不止李卫国自己。
旁边几个小组讨论的很是认真,李卫国也没闲着,先是狼吞虎咽了几口米饭,然后就开始边吃边详细介绍沪上问题的细节,语气依旧沉重:
“……材料过关确实给了我们空间,但我们的微型化和‘紧凑’本身就是双刃剑。”
“磁、热、力、甚至旁边要耦合的激光、流控都在狭小空间里跳舞,毫秒级的时间窗口,容错率太低,设计时忽略了多物理场的动态边界效应……”
他看着年轻的洛珞:
“洛总,老实说,这问题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要缠人得多,这块要是稳不住……”
“李教授”
洛珞放下筷子,认真看着他:
“您团队在超导磁体方面的研究本身是顶级的,只是我们之前对‘场协同’和‘动态干扰隔离’的复杂度预估不足。”
他指了指餐盘里粘在一起的米饭:
“就像这碗饭,粒粒分明时很好,一旦挤压变形粘连了,结构和性质就变了,我们需要在约束压缩的同时,找到让不同‘场’既能共同发力又互不干扰打架的那个完美姿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