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华语影坛的封神之作 (第2/2页)
毕竟这既是给电影造势,同时……流形引擎的技术可还要往外卖呢,《流浪地球》不就是最好的广告嘛。
她看到前排许多人眼中残留着难以置信的神色,看到记者们的狂热。
就在这片巨大的震惊旋涡中心,洛珞面对着那些震惊、质疑和难以置信交织的目光,嘴角却浮现出一抹淡然的微笑。
当台下的喧哗声浪渐渐被更大的期待和追问所取代时,洛珞再次开口::
“是的,投入巨大,风险很高。”
他的目光深邃,扫过全场:
“但温制片和我,以及我们背后的整个团队,都坚信这些投入是值得的,是通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他微微加重了语气:
“这份付出,不仅仅是为了一部《流浪地球》,更是为拾光映画,乃至整个华语电影的特效工业体系,砸开了一条新路!这流形引擎……”
他稍作停顿,这个词在刚刚公布的巨额特效费后显得份量更重:
“它所代表的核心技术和经验积累,将成为我们未来所有项目的基石,足以不断反哺,引领整个行业。”
他的眼神变得坚定而充满力量,如同影片中引领人类寻找希望的火光:
“这部影片是破冰之作,它的意义,远超票房,远超成本数字本身。”
全场再次陷入短暂的寂静。
这一次的安静,不再是单纯的震惊,而是混合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被唤起的雄心。
洛珞的话,给那个天文数字般的投资赋予了一个清晰而宏大的意义——这是为华语特效工业的未来奠基!
虽然洛珞的话说的很宏大,但此刻满场观众却对此没有任何怀疑。
因为即便他们观影后如此震撼,回去也必定会跟亲朋好友推荐,甚至会极尽溢美之词来形容这部电影。
但……依旧难改一个注定的事实,《流浪地球》肯定会赔钱,而且是大赔特赔。
在这个国产票房记录还是洛珞的《源代码》自己创下的3.6亿票房的时代,一部起码二十多亿投资成本的电影意味着什么。
要是单靠票房回本,他起码要在全球收获不下六十亿票房,但是国内就要二三十亿,再加上一些版权,影像制品,以及周边等各种附加收益,才有盈利的空间。
但……这可能吗?
从三亿提升到二十多亿,做梦也没有这么做的吧。
那洛珞拍这部注定赔钱的电影图什么?如果不是为了他口中华语电影的未来,他们实在想不出其他的原因了。
这是何等的胸襟和眼界。
这一刻,就连前排那些业界巨擘的脸上,也是震惊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凝重与思索。
紧接着,一位科技频道资深记者站起来,问题指向电影的核心科学性:
“洛导,我们都知道您不仅是导演,更是水木的数学教授,在粒子物理和高维场论领域也有研究。”
“原著中部分设定,比如行星发动机的推力规模、重聚变燃料消耗量、刹车时代的地壳应力……在严谨的科学层面曾被认为是‘科幻性大于科学性’。”
“但电影呈现给我的感觉…非常‘结实’!请问您在改编时,是如何平衡刘慈欣老师原著中震撼的想象力与您自身科研严谨性之间的冲突?”
“特别是地球被行星发动机推动的轨道计算、还有木星引力陷阱的‘洛希极限’设置,是否有专业团队提供支持?您的学术背景是否深度参与了这个过程?”
作为科幻电影,不仅是国内饱受诟病的那些所谓的伪科幻,即便是许多好莱坞大片也不能避免面对的问题——就是科学部分的合理性。
然而这一点在面对洛珞时发生了极大的不同。
众所周知的是……洛珞可不仅是导演、编剧和演员来着。
就像记者提问前所说的那样,水木的数学教授,在粒子物理和高维场论领域也有研究顶尖数学家,以及半个物理学家,才算是他的真实身份。
历史上似乎还从来没有过这样一个顶尖学者,自己写剧本做导演拍电影来着。
如果有的话……那就只有洛导自己的《源代码》了。
毕竟这部于前年首映的电影,在去年随着《IEEE》上的一篇论文登刊,又掀起了一次波涛,直接抢占了当天的头条。
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当时洛珞在拍完《源代码》后写的那篇《高维意识流形约束下的量子退相干抑制模型——基于神经信息与拓扑动力学的交叉应用》论文登刊了。
按说洛珞目前的身份,即便是在这样的顶刊上过稿,也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
但架不住论文的内容,正是对《源代码》电影中那个同名程序的研究啊。
这一离谱的操作,别说娱乐圈了,就连计算机圈都炸了。
谁见过这种拍着电影呢,突然对电影中的科幻内容搞起了研究。
你研究也就算了,居然还真的搞出了成果,还在《IEEE》这种顶刊上登刊了?!
要不要这么打击人,这让他们这种辛苦学习这门课程的研究生、博士生、甚至正副教授们情何以堪。
至于影视圈……那就更是一脸懵逼了。
所以……对于洛珞参与编剧的电影,其中的科研部分……他们可轻易不敢怀疑。
毕竟他们知道的那点东西,甚至在网上辛苦查来的资料,以为能驳斥电影的观点,很有可能,就连他们查的那些资料论文的作者,学术水平可能不如洛珞高。
不……不是可能,是非常可能。
到时候万一他们一提出问题,随即说出证明资料,结果洛珞直接一句:
“奥~那篇论文已经过时了,里面的论点很多都有漏洞。”
到时候他们能怎么办?
说不定即便他们引用的那些论文的作者在场,都得虚心的请教呢。
质疑洛珞?他们哪来的资格?
所以,记者的话当然是万分的客气。
洛珞闻言,脸上也是稍微露出一丝面对专业问题时特有的专注神采:
“大刘老师的原著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世界观和故事框架,是我们的起点和基石,但在视觉化过程中,确实需要在科学可信度和戏剧效果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银幕上的物理规则感觉对。”
他看向身边的刘慈欣,后者露出理解的微笑,频频点头。
“比如原著中行星发动机的数量和体积在特定物理尺度上的确存在不可调和的张力,我们保留并放大了它在银幕上的视觉压迫感,这是电影语言的需要。”
“但同时,对其推力模式、对地壳的影响程度、甚至燃料运作方式,我们都组建了由水木、科大物理系教授参与的顾问小组,进行了反复的物理模型验证和参数调整,目的是让那个‘推走地球’的前提,在银幕世界内部逻辑上尽可能自洽。“
“至于地球轨道脱离木星的‘洛希极限’,这是确定存在的物理现象,关键引爆点的设定、冲击波所需能量的量级估算,包括空间站燃料推动冲击波可行性的理论依据,都基于顾问团队提供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精校。”
“我们的目标不是制作严谨的科教片,而是要让科幻奇观建立在观众能够理解和相信的‘物理感’之上。”
洛珞的回答条理清晰,尽可能照顾娱乐圈的整体学历,没用太多专业词汇,但依旧把在场的不少人听得云里雾里了。
好在敢提问这种问题的记者,必然是有所准备的,对洛珞的回答十分钦佩。
既维护了原著想象的瑰丽,又点明了科学顾问的价值,成功地在学者和导演双重身份间构筑了桥梁。
不过这也验证了她的一个猜想:看来即便是洛神,也不可能在科幻片中完全符合现实的科学逻辑。
但是能兼顾到如此地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最后一位获得提问机会的是资深影评人,问题直指影片灵魂:
“洛导,刘老师,我观影时最大的震撼,恰恰不是画面,而是那种渗透骨髓的残酷现实主义,饱和式救援的概念贯穿始终——我们看着主角团队历经艰辛,但杭州地下城还是瞬间熔毁,35万人无声消逝。”
“许多救援队牺牲在甚至还没靠近目标发动机的地方;连最后刘启想到的点燃木星方案,也是以色列团队早已提出并被判定成功率为零的计划……”
“这种彻底摒弃个人英雄主义,强调群体智慧和无数‘无价值’牺牲才换来‘有价值’结果的叙事方式,您能谈谈这背后的创作理念吗?在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这样做的勇气来自哪里?”
这个问题引发了全场更深层次的共鸣。
尤其是影视圈的业内人士,就连冯小刚、陈凯歌等导演都凝神细听。
是的,这部电影简直把反个人英雄主义贯彻到了极点。
每一步都在强调着不是非你不可,每一段剧情都在强调着团队协作。
且不说前面王磊,刘启他们救援队做的“无用功”,就连全剧最能体现个人英雄色彩的地方——刘培强带着空间站点燃木星,也都不是完全的个人英雄主义。
不止一个观众或记者注意到了,在刘培强跟空间站的人工智能争斗时,其他休眠仓也有人苏醒过来,并肯定进行了反抗。
这不仅牵扯了人工智能的一部分精力,而且还意味着——如果刘培强失败或者选择妥协,一定会有另一个人,乃至好几个人站出来,完成这项伟大的任务。
只不过恰好这个人是他罢了。
至于刘培强在抗争的过程中,被朋友舍命救助,以及那句“航天站可是我们俄罗斯修的”,还有地面救援行动中各国的支援,就更是深切的体现着这一点了。
至于洛珞对此作何表达——
他沉默片刻,眼神扫过台下无数双因影片而湿润、或充满思考的眼睛:
“勇气或许来自对故事本质的尊重和对我们文化内核的理解。”
他缓缓道:
“饱和式救援,核心不是渲染英雄,而是描绘绝境下人类作为整体发出的悲壮呼号与不屈意志。”
他望向观众:
“这精神内核深深植根于原著,灾难面前,个人之力渺若尘埃,杭州的消逝是冰冷的现实;救援队前赴后继的牺牲是残酷的真实。”
“即便是刘启和朵朵他们,也只是庞大救援网络中侥幸生存并最终抵达‘点’的一支力量,他们的‘灵光一闪’其实只是全球无数大脑思考中终于被付诸实践的一个链条。”
洛珞的声音带着力量:
“这并非悲观,而是用最直白的方式诠释了‘希望’的重量——它并非某个英雄天降神赐,希望是无数人用意志、智慧、甚至无名的牺牲堆迭出来的最后一条生路。”
“刘培强的点燃空间站不是个人救世,是在饱和式救援走到尽头,所有地面力量穷尽后,人类精神火种所能做的最后一次‘饱和式冲击’!”
“这种在巨大集体意志下涌现的个体牺牲,那种家国情怀和人定胜天背后的深刻集体主义底色,才是我们试图传递的中式科幻精神。”
他顿了顿:
“与其说是勇气,不如说是我们相信,这份根植于我们民族历史血脉中的真实情感力量,足以打动任何观众,无论国籍。”
他看向刘慈欣:
“大刘老师?”
刘慈欣接过话,声音有些激动:
“完全同意洛导的阐述,科幻的载体是未来和宇宙,但它的灵魂离不开承载它的文化土壤,电影成功地将书中宏大的集体命运感和牺牲精神,用更加直观、更加震撼的方式传递了出来。”
“看到饱和式救援这个概念在银幕上被如此完美地诠释,我非常感动和欣慰,这正是我们故事的根。”
他的话音刚落,剧场里再次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甚至比影片结束时更加深沉有力。
许多观众眼中含泪,为这份关于牺牲、希望与集体力量的深沉诠释而动容。
是啊,这种反个人英雄主义,这种饱和式的救援方式,不正是他们的民族文化嘛。
如今被洛珞放在了艺术作品里,此刻显得更加耀眼夺目。
这一刻,即便他们只是一个普通的影迷,观众,也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民族自豪感。
韩三坪用力地鼓着掌,眼中闪烁着对中国电影未来充满信心的光芒。
灯光下,洛珞、刘艺菲、张涵予、刘慈欣等人并肩而立,接受着来自观众席的敬意。
镜头扫过台下,几位资深导演交换着复杂的眼神——那是震撼,是反思,更是对华语电影工业新标杆的认同。
毫无疑问,即便今天只是《流浪地球》的首映,但已然成为他们心中华语影坛的一部封神之作了。
小破球流浪的序幕刚刚在银幕上拉开,而它所承载的这份根植于民族血脉的中式科幻精神,也在这一刻,随着掌声与泪水,深深植入了每一位见证者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