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转瞬既破的十亿记录 (第2/2页)
“冯导他们…怕是睡不好觉了?”
老陈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试图缓解一下这沉重的冲击感。
“何止是睡不好觉。”
韩三坪叹了口气,脸上反而露出一丝感慨:
“我上午刚跟王中军通了电话。他在电话那头足足沉默了快一分钟,然后就说了一句话:‘咱俩玩儿了一辈子电影,从没想过…票能这么卖。’”
他模仿着王中军的语气,带着一丝茫然和难以言喻的感慨:
“之前看片会,他看着行星发动机群起飞的画面,嘀咕的是‘真有钱啊’,小刚当时是惊讶洛珞真敢把投资砸到这个份上。但现在…”
韩三坪摇摇头:
“现在他们想的,恐怕是洛珞用这部片子,给他们,给所有人,重新划定了一条金线,十亿!一个以前只存在于我们年终宏伟蓝图里的‘奋斗目标’,一个行业标杆,就这么轻描淡写地被一部电影在一周内踩在脚下,这不仅仅是票房的胜利,这是对整个电影制作理念、市场潜力和技术投入上限的一次粉碎性颠覆!”
“那……”
老陈迟疑了一下,看向那张仿佛带着魔力的票房报告:
“韩总,您觉得……这事会怎么收场?《地球》会冲到多少?”
韩三坪走到办公室墙边那张巨大的地图旁,上面主要城市的位置被他用红圈标注着影院的分布点。
“收场?”
他目光深沉地扫过那些密密麻麻的城市:
“这不是收场,这是开场!”
他的手指狠狠地点在“10.2亿”那个数字上:
“这十亿仅仅是个开始!后面跟着的,将是整个行业被前所未有的颠覆,资本的狂潮会涌进来,技术的军备竞赛要升级,题材的天花板会被顶得更高……一场风暴来了,一场因为《流浪地球》带来的、席卷整个中国电影工业和观影生态的超级风暴!”
办公室安静下来,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喧嚣。
韩三坪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张小小的票房快报上,那上面的数字在灯光下仿佛在燃烧,散发着滚烫的热度,将这间承载了太多电影沉浮的办公室,也映照得如同即将奔赴新纪元的引擎控制室。
十亿,已不再是梦。
它是一块砸进平静水面的巨石,激起的是整个行业的滔天巨浪和无限可能。
虽然许多人都有所准备,作为国内首个大型的3D科幻大片,又是洛珞自编自导自演的巨作,《流浪地球》势必会打破许多纪录,甚至把票房记录大幅度刷新。
但……这个刷新的量级和速度依旧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即便有3D场那稍显昂贵的票价加持,它的成绩也好的有些过分了。
毕竟抛开票价不谈,那恐怖的上座率,和观影人次可不是假的,《流浪地球》突破的记录又岂止是票房一项。
而且最让人感到震撼的不光是从三亿到十亿之间的跨度太大,更重要的是,做到这一切的《流浪地球》只用了一个星期,这个效率让这个记录看上去都显得有些容易了。
《流浪地球》突破十亿票房容易吗?从结果和时间线上看,是的。
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又是格外的不易。
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影院24小时轮转不休的放映机轰鸣,是被冰原实景冻得裹紧外套却依然眼神发亮的观众,是被泪水浸湿3D镜片后却忍不住在朋友圈写下万字长评的科幻迷。
一种关于“看电影”的全新集体仪式感,在行星发动机的幽蓝光芒中诞生。
“时光系”平台的“沉浸式太空舱”宣发策略,在电影公映后被赋予了更磅礴的生命力。
线上讨论的热度远超首映公告发布时的盛况:
时光博客:#流浪地球#标签下,早已不是简单的剧情讨论。
技术流博主“胶片猎人”的《深度拆解:“流形引擎”如何重构电影工业的视觉奇观?》成为百万爆款,评论区内专业工程师与影迷激烈交锋;
某航天研究所在官方账号破天荒地转发了电影中行星发动机推力设定的讨论帖,配文“虽为艺术夸张,但严谨态度值得肯定”。
眼泪与笑声交织,一位名为“为朵朵哭花了妆”的网友晒出湿润的镜片照片,被转发数万次。
更催泪的是,一篇《姥爷韩子昂:冰封末世里最温暖的乡土中国》的长文,让“回家吧”三个字成为全网的泪点触发器。
时光贴吧:“流浪地球吧”会员数一周内突破500万大关。
“行星发动机吧”、“地下城生存手册吧”等衍生吧如雨后春笋。
吧主置顶的“发动机科学幻想与实现路径终极讨论帖”楼层盖破十万层,吧友们甚至自发组织起了“虚拟地下城管理委员会”,制定各种稀奇古怪的“末日生存规则”。
最火爆的依然是“晒票根,盖千层楼!赢洛神亲笔签名模型!”活动,海量的票根图片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数字冰墙。
时光快播的预告片成了许多还没能去影院看的观众的栖息地,无数观众涌入平台反复刷木星爆发、地球启航、冰封上海等片段,弹幕区彻底沦陷在“前方高能”、“经费在燃烧”、“泪目”、“头皮发麻”、“国产科幻NB”的海洋中。
全民造梗,文化出圈:“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段魔性的提示音超越电影本身,成为街头巷尾的交通警示新标语,交警都笑着说“效果好极了”。
评论小组热议刘培强“欺骗式父爱”是否合理,天涯社区则持续深扒“饱和式救援”背后那个没露面的以色列科学团队原型。
猫扑PS高手将行星发动机P进了万里长城、西湖断桥,配上“带着地球去打卡”的标题,引爆新一轮欢乐转发。
公映前那种“科幻扑街论”、“国产视效天花板”的质疑,在绝对的数据和全民狂欢的浪潮面前被彻底碾碎。
媒体口径实现了180度大转弯,赞誉之声如同万座行星发动机的轰鸣响彻天际:
《光影巨轮破冰启航!洛珞用30亿豪赌赢下华语电影的未来!》——财经时报深入剖析了“流形引擎”技术壁垒和未来商业应用前景,将巨额投资定义为“划时代的科技投资而非票房赌博”。
《不是神话,是史诗!《流浪地球》定义中式科幻精神内核》——国民日报文艺版重磅刊文,盛赞影片“以饱和式救援的宏大叙事替代个人英雄主义,以集体存续的家国情怀超越个人得失,以严谨冷峻的科学态度支撑瑰丽想象,深刻诠释了华夏文明在末日考验下的精神韧性与牺牲担当,是一部真正具有民族气魄的科幻史诗。”
《每一帧都是国家自信!中国电影工业里程碑就此诞生》——新华通讯社罕见地用如此高的评价,将影片的成功上升到了文化自信和国家工业实力的层面。
《眼泪为谁而流?论《流浪地球》中的情感密度与真实残酷》——文艺深评则聚焦韩子昂、刚子、王磊这些“小人物”的牺牲,盛赞“这些非英雄化的、充满烟火气的消亡,以其无可辩驳的真实感和残酷性,铸造了影片震撼人心的情感基石,让家国情怀落到了血肉丰满的生命之上。”
国际媒体也纷纷侧目:路透社、好莱坞报道者等国际媒体纷纷跟进报道,“3.6亿记录两天告破”、“首周1.2亿美元”、“东方科幻美学震撼世界”等标题开始出现在外网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