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文学 > 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 第四百五十六章 训勉仪式

第四百五十六章 训勉仪式

第四百五十六章 训勉仪式 (第2/2页)

吏部将这些人才按照专业分为儒家、格物、兵法、杂学四组,每组选出十名代表。
  
  准备在训勉仪式上向皇孙朱雄英汇报各自的规划与想法。
  
  训勉仪式当天,皇城太和殿前的广场上旌旗招展,气氛庄重。
  
  两千余名人才身着统一制作的青色长袍,整齐地排列在广场上。
  
  辰时整,随着一阵清脆的钟声响起,皇孙朱雄英身着明黄色龙袍,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缓步走出太和殿。
  
  “参见皇孙殿下!”
  
  众人齐声跪拜,声音响彻云霄。
  
  朱雄英抬手示意众人起身,目光缓缓扫过广场上的人群。
  
  语气温和却不失庄重:“诸位远道而来,辛苦了。
  
  今日召集大家在此,既是为了表彰你们勇于担当、为国分忧的精神,更是为了与大家明确前往中亚行省的使命与责任。”
  
  他走到儒家组代表面前,拿起周文彬手中的《论语》,轻声说道:“儒家文化讲究‘仁政’‘礼治’,历经千年传承,早已成为我大明的立国之本。
  
  中亚行省的百姓多受草原文化影响,习俗与中原迥异。
  
  你们前往那里兴办儒家学堂,不仅要教授圣贤典籍,更要将‘仁爱’‘孝悌’的理念融入当地生活。
  
  比如,教导百姓开垦荒地、种植庄稼,让他们摆脱游牧生活的漂泊之苦;
  
  制定乡规民约,规范邻里相处之道,化解部落之间的矛盾。
  
  唯有让当地百姓感受到儒家文化带来的实惠与温暖,他们才会真心认同我大明的统治。”
  
  周文彬等人认真聆听,不时点头称是。
  
  朱雄英的一番话,让他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使命。
  
  同时,也意识到文化传播并非简单的教书授课,而是要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改变当地的面貌。
  
  随后,朱雄英来到格物工匠们面前,看着李铁山手中的水车模型。
  
  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格物之学讲究‘知行合一’,你们手中的工具与图纸,便是改变中亚面貌的利器。
  
  那里气候干旱,水源稀少,你们要尽快修建水利设施,解决百姓的灌溉问题;
  
  同时,要在当地开设工坊,教授百姓铸造农具、修建房屋的技艺,让他们掌握谋生的本领。
  
  此外,铁路的修建也要提上日程,只有打通中亚与中原的交通要道,才能确保物资补给畅通,让中原的先进技术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西域。”
  
  李铁山激动地说道:“殿下放心,末匠定不辱使命,定会将中原的格物技艺传遍中亚,让那里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兵法组代表面前,朱雄英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中亚地区部落众多,局势复杂,你们身上的责任尤为重大。
  
  一方面,要加强当地驻军的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防范外敌入侵与部落叛乱;
  
  另一方面,要与地方官员密切配合,推行‘以兵护民、以民养兵’的策略。
  
  比如,组织驻军帮助百姓开垦荒地,在农忙时节参与农耕;
  
  同时,从当地百姓中选拔青壮年编入乡勇,教授他们基本的军事技能,让他们成为维护地方稳定的重要力量。
  
  记住,武力是威慑,民心才是根本,只有让当地百姓感受到大明军队的保护,他们才会坚定地站在我们这边。”
  
  赵烈等人齐声应道:“末将遵令!”
  
  最后,朱雄英来到杂学组代表面前。
  
  杂学涵盖了医学、农学、商业等多个领域,是改善百姓生活、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
  
  “医学人才要在当地开设医馆,免费为百姓诊治疾病,传授卫生知识,改变当地落后的医疗状况;
  
  农学人才要根据中亚的气候与土壤条件,推广中原的农作物品种与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百姓衣食无忧;
  
  商业人才则要搭建贸易平台,促进中亚与中原的商品流通,让当地百姓通过贸易获得财富。
  
  只有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才会对大明产生归属感,文化同化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杂学组代表们纷纷表示,定会全力以赴,为中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