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从此君王不早朝? (第2/2页)
消息传出,京城震动。
无数百姓涌上街头,奔走相告,欢庆着这场前所未有的大捷,痛骂着林家的无耻罪行。
而“沈之奕”这个名字,则如同最耀眼的彗星,划破了大乾的夜空。
斩钦差,破蛮兵,定边疆。
他的事迹,被说书人编成了段子,在京城大大小小的茶楼里,传唱不休,成为了一个活着的传奇。
三日后。
皇帝的第二道圣旨,再次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雁门关。
圣旨的内容,让整个北方边军,都为之沸腾。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沈之奕忠勇无双,国士之才,于国有大功。今,特晋封为一等‘镇北侯’,食邑万户,赐紫金鱼袋,享亲王仪仗。即刻起,准其于雁门关,组建‘镇北军’,编制三万,军饷粮草,由国库直拨。并总领燕云三州军政大权,开拓疆土,扬我国威。钦此。”
实权。
这是前所未有,堪比开国元勋的实权。
沈之奕,这个年仅十八岁的少年,在这一刻,真正成了手握重兵,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
然而,就在整个京城,都还沉浸在林家覆灭和大捷的喜悦中时。
一处阴暗的,无人知晓的角落里。
一名侥幸从林府逃出的林家死士,将一份用油布紧紧包裹的名单,交到了一名身穿黑袍,看不清面容的神秘人手中。
“大人,这是老爷临死前,拼死让小的送出来的,最后的底牌。”
那神秘人缓缓展开名单。
昏暗的烛火下,名单最顶端,那用朱砂写下的第一个名字,清晰无比。
太子,赵哲。
那名斥候嘶哑的呼喊,像是投入雁门关这锅滚油里的一簇火苗,瞬间引爆了所有将士压抑许久的情绪。
捷报。
来自京城的,不仅仅是捷报。
还有一道,足以改变整个大乾北方格局的圣旨。
当传旨太监那尖锐高亢,又带着一丝刻意讨好的声音,在雁门关的上空回荡时,时间仿佛都静止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沈之奕忠勇无双,国士之才,于国有大功。今,特晋封为一等‘镇北侯’,食邑万户,赐紫金鱼袋,享亲王仪仗。即刻起,准其于雁门关,组建‘镇北军’,编制三万,军饷粮草,由国库直拨。并总领燕云三州军政大权,开拓疆土,扬我国威。钦此。”
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柄重锤,狠狠地,敲击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脏上。
一等镇北侯!
总领三州军政!
组建三万镇北军!
这是何等的荣耀,何等的权势!
大乾立国百年,除了开国那几位元勋,再无人能获此殊荣。
短暂的死寂之后,是山崩海啸般的狂欢。
“侯爷威武!”
“镇北军威武!”
卞人雄,铁鼎,陶建这些在边关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老将,此刻再也绷不住,一个个虎目含泪,激动得浑身都在颤抖。
他们不是为自己激动。
他们是为这支终于能挺直腰杆,终于有了主心骨的边军而激动。
他们看向那个站在最前方,接下圣旨的年轻身影,心中除了敬畏,只剩下最纯粹的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