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灵魂 (第1/2页)
尽管文字数量不算很多,张恒却依旧花费了足足两个时辰的时间,才能完全将布上的内容从那晦涩难懂的上古语言中剥离出来,一点一滴地转化成他能够理解的形式。期间他不时抬头闭目思索,又反复低头记录修改,眉头紧皱的模样,足见翻译过程之艰难与不易。
最终整理出来的译文,并不像现代的文章那样流畅自然。反而是结构散乱,句子拗口,仿佛每一句话都在和读者玩文字游戏。好在这是一段仅供他自己参考的内容,即便是这般略显磕绊的文字,只要大致意思无误,也能勉强看得下去。
通观整段大意,主要讲述的是:
在远古的时代,锻造兵器并非随心所欲之事,必须契合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的关键要素,才有望使锻造而出的武器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与威能。缺一不可,任何一处缺失,哪怕只是些许偏差,都有可能导致整把兵刃神韵尽失,威力大减。
随后的大段篇幅,则详细描述“天时”对炼器的影响。文中举例指出,不同类型的兵器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锻造效果截然不同。譬如一把赤火钢刀,在盛夏酷热之时,烈阳炽空,炉火映天,正是火属性材料最为活跃、灵力最充盈之时,若此时锻铸,可令刀中火气更旺,其威猛之势自会更添三分;反之,若寒冬腊月,天地寒意凛冽,则难以发挥出火焰之力应有的优势,不仅效率大减,品质也可能受损。
虽然对普通的铁匠而言,这样的天气因素微乎其微,或许根本不值一提。但对于想要铸造出超越凡品、接近“神器”级数的存在来说,这些微妙之处恰恰决定成败,万不可忽视。
张恒看完这一部分后心中顿感敬服,虽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细读钻研,但他并未有一丝厌烦或倦怠,反而越看越是入迷。他对“天时”的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天气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一道无形却重要的能量屏障——顺应天意方可事半功倍,违逆自然终将徒劳无功。
接下来的段落更是长篇累牍,着重讲诉关于“地利”的选择与布置。
相较于天气这种相对虚幻的因素,地理环境的重要性显然更加现实而直观得多。这部分的内容极为详尽,不止讲述了如何根据要铸造之物选择适宜之地,还提及了在无法改变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工匠应如何因地制宜,巧妙运用辅助手段为自己创造出最合适的锻造环境。
比如要在险山幽谷之中筑炉为鼎,或是于地下岩脉汇聚点布法引息,在瀑布潭池旁炼火淬冷等做法,皆被认为极有成效。同时也不乏人为建造特殊密闭熔炉、布设聚灵结阵的技艺讲解。
随着逐行阅读深入,张恒不禁频频摇头苦笑。他以往虽也曾高度重视锻造细节的重要性,自信掌握诸多精妙技法,可在看了这段内容之后,方才认识到自己之前不过是管中窥豹而已——所谓的细致考量与工艺精进,其实远远达不到上古炼器者的层次。
关于“人和”一段,则篇幅简短得多,主要集中于炼器者在锻制前应如何调整自身状态:静心养气、澄澈心念、摒弃杂思,力求在心境最清明安定之时下手。因为心神不稳,会导致操作失误频发,甚至影响兵刃的魂性与意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