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前景乐观 (第1/2页)
这个转型和家族的财富息息相关,铁路大王主要盈利就是运费,但是公路运输削弱了铁路的垄断地位和盈利能力。家族成员逐渐失去了对铁路公司的控制兴趣和管理权。
范德比尔特家族深谙多子多福之道,到了第四代的成员已经超过百人,家族财富经过了几十年的奢侈上流社会生活,真的已经不多了。
如果是从前,毕加索只需要出一个名字,范德比尔特三世就会把艺术品展会办的漂漂亮亮的,根本不用科曼操心,说不定还会因为科曼在当中的谋划,给他一笔客观的辛苦费。
可是现在么?确实要精打细算过日子。
好在科曼刚开始就没有占便宜的想法,当即表示可以在上流社会的门票收入上面,补偿范德比尔特家族的辛苦,不会让范德比尔特三世破财。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开始,很多法国公司,尤其是充满了艺术气息的公司,非常看好美国的市场,想要和像是范德比尔特家族这样充满了艺术情怀的家族合作。”科曼满脸的郑重,说的话当中肯定了范德比尔特家族满满的统战价值。
像是范德比尔特这样的家族,科小将拉一把,这个家族就能够生存,反过来要是踹一脚让其坠落也并非难事。
这种态度让已经初步感受到囊中羞涩,同祖父一辈不能相提并论的范德比尔特三世十分感动。
而且他感觉到法国的那些知名度非常大的公司,确实非常符合现在范德比尔特家族的艺术家族定位,忍不住喜形于色道,“我们一定要把展会办的漂漂亮亮的。”
至于展会举办时间,经过科曼的慎重考虑,决定在八月底,那个时候日本虽然还没有正式签署投降书,但和德国正式投降是五月下旬一个性质,实际上柏林战役之后德国就已经完蛋了,只不过缺邓尼茨正式宣布这么一个环节。
八月下旬世界大战已经事实上结束,那个时候的美国应该处在建国以来,民族自豪感最为膨胀的时刻,美国人心情好了,举国沸腾之际,以毕加索为主的艺术展,才会有最大程度上的轰动效果。
科曼没有给出准确的时间,但既然范德比尔特三世做过州长,他就用一种国家大势层面的分析,让范德比尔特三世自己考虑。
不出意外,范德比尔特三世考虑出来了,他和科曼的结果类似,觉得在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才会把展会办的更为成功。
要是顺利的话,展会的时间还可以适当延长,不论是名气还是盈利都可以更上一层楼。
“威廉先生,你在艺术领域的敏锐认识,令人十分钦佩。”科曼满脸认可的,把范德比尔特三世和科曼自己本人,归为了卧龙凤雏。
科曼其实也挺拮据,马丁手中的三千多万美元以及艺术品、古董之类的东西,其实是属于青年师的军产,别看马丁一副不想努力的摸样,但他也就是骄奢淫逸一下,当中的大头是绝对不敢动的。
至于阿兰在瑞士银行的收获,因为现在还没有结束所以没有统计出来,但那笔钱更是要交给国家的,动了比军产性质上还严重。
此时此刻科曼忽然无比想念自己暂存在印度的黄金,他确实应该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把他的合法所得拿回来了,众所周知印度人的信用不太好。
十分期待把艺术家族人设立的更稳的范德比尔特三世,把科曼留在听涛山庄住了一天,这座象征着范德比尔特家族巅峰的庄园,此时正面临着遗产税和维护费的威胁。
“我觉得如果艺术展办的成功,这都不是问题。”科曼开口安慰范德比尔特三世这个老不正经,连这种祖产都快保不住了,要是没与他从欧洲赶来拉对方一把,分崩离析就在眼前。
范德比尔特也对这一次的艺术展抱有很高的期望,既然是艺术展当然要有门票,毕加索的画作总不能白看吧,除了门票之外,当然还有一些画作将会出售,这也是一个赢利点。
可以说科曼找到范德比尔特三世,并不是把对方当成是冤大头宰的,确实是相信对方用上亿美元财富堆砌起来的名气。
“可以从米高梅公司请几个明星增加艺术展的知名度,这也很简单。”范德比尔特三世对艺术展十分重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
“米高梅公司。”科曼小声嘀咕了一句,在这个时代米高梅公司是美国第一大电影公司,至于美国八大电影公司的其他七个,真就是其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