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第1/2页)
建安二十四年秋八月,阴雨连绵十数日,因襄樊段汉水南岸地势更高,江水暴涨向北岸溢流。
大水沿汉江故道河床低洼处分多路涌向罾口川一带,又有唐河、白河、小清河及西北的普沱沟、黄龙沟、黑龙沟等地的山洪暴发之水,使罾口川周边区域内的大水平地起数丈深。
于禁所率七军皆被大水所淹。
各军将士纷纷逃往高处土山躲避,四下望去,只见一片汪洋,无处躲避。
此时又恰逢关羽率荆州水军乘船杀到。
荆州水军船只将土山团团围住,以强弓硬弩猛烈攻击被大水所围困的魏军,魏军死伤者、落水者众。
在全军覆没的窘迫处境下,于禁无奈向关羽跪地请降,以保全剩余将士性命。
庞德却拼死抵抗,拒不投降,趁乱夺取一只小船顺流而逃,却被周仓驾一小舟迎面撞翻,于水下生擒。
因为知道庞德是一根筋,轴的很,关羽直接跳过劝降这一步,命人将庞德和于禁直接打包,送往川中,交给大哥刘备处置。
期望刘备能够收降庞德。
毕竟庞德的兄长庞柔,旧主马超,都在汉中王帐下为官。
至此,襄樊之战以汉军大获全胜,曹军三万援军全军覆没,结束了第一阶段。
战后盘点,此役共俘虏曹军士卒三万人,包括主将于禁在内所有高级将领。
完胜!
关羽命人将三万俘虏由水路送往江陵关押,并发捷报于川中。
随着此战消息扩散,曹魏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亦率先投降,各率千余部众前来助阵。
与此同时,曹魏辖区内多地处出现叛乱,遥相呼应荆州军北伐。
悄然之间,位于襄樊一带的荆州军兵力与曹魏方兵力相差登时悬殊起来。
之前,襄阳有守军三千,由主将吕常统领;樊城守军五千,由曹仁统领;再加上庞德本部兵马和于禁统领的七军,曹军共有兵马四万余人。
关羽一方兵马也是四万,其中三万步兵,一万水军。
如今,曹魏援军三万余人全军覆没,此地仅剩八千士卒,还分居于襄、樊二城,被汉水隔开,不能相顾。
而关羽军这边,兵力暴涨至四万三千人,兵力已五倍于守城方。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会不迷糊,进而乘胜追击。
但,现在的关羽已非原来那个关羽。
现在的关羽对兵家四势有着清晰的认知。
别看现在优势在己方,如果他此刻不选择见好就收,接下来他将面对的是:曹仁、吕常、徐晃、张辽、满宠、殷署、朱盖、赵俨;以及东吴方面的吕蒙、蒋钦、陆逊、潘璋、朱然、孙皎;再加上已经被俘虏的于禁、庞德,总共十六位一流及超一流将领的围攻。
整整十六位!
是以,在将俘获的曹军将士及军资运走后,关羽象征性地在襄阳城下劝降了一次吕常,被拒绝后,便令大军屯于襄阳城南二十里,沿江下寨。
方驻扎停当,即于帅帐内召开军事会议,商议下一步行动。
“我欲回军江陵,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一上来,关羽就抛出一个令众人出乎意料的决定。
啊?
撤军?
三大谋士面面相觑,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众部将亦是面面相觑,大为不解。
“将军,今曹军主力已灭,仅剩两座孤城散兵,优势在我,为何不乘胜而进啊?”
身为第一谋士的马良,当即忍不住问出了心中疑惑,这也是众人不解之处。
第二谋士伊籍连声附和:“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今襄、樊二城旦夕可下,将军何故收兵啊?”
第三谋士王甫略一沉吟,试探问道:“将军莫非是担心吕蒙有诈,荆州有失?”
“然也!”关羽颔首,待马良与伊籍回过味来,这才又道:
“本将军若取此二城,旦夕可下,然我荆州今日之势,不在攻城掠地,而在于守。”
“故而我此次率军北伐,仅为呼应汉中王西线大捷,兼以消灭曹军有生力量,今目标已就,自当回军。”
此话却是不假。
刘备集团是基于“隆中对”做出的战略构想,而实现“隆中对”的战略宏图,需要跨有荆、益。是以哪怕此次北伐无功,荆州也不能有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