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校园活力》 (第1/2页)
海田小学的清晨,总是被咸湿的海风和孩子们的喧嚣共同唤醒。但最近的校园,这股活力仿佛被注入了额外的催化剂,沸腾得几乎要溢出围墙。
距离那场让武修文心力交瘁的教学分享会,已经过去了一周。那一晚他近乎诀别的嘱托,像一根无形的刺,扎在黄诗娴的心头,时不时就带来一阵隐秘的刺痛。然而,生活并未停歇,校园以其固有的、蓬勃的节奏,裹挟着每一个人向前。
本周被定为“海田活力周”。主题社团日、小型运动会、科技节展览……活动排得满满当当,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被欢声笑语和青春朝气填满。
六年级组的老师们自然是忙得脚不沾地。黄诗娴负责组织她班的“巧手童心”手工义卖活动,孩子们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各种小工艺品、编织物摆满了操场一隅的展台,色彩斑斓,吸引了不少学生和家长驻足。
“黄老师,这个贝壳风铃好漂亮!多少钱?”一个低年级的小女孩仰着头问。
黄诗娴弯下腰,笑容温和:“这个呀,五块钱。所得款项我们会用来给学校图书馆添置新书哦。”她耐心地解答着,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操场另一头。
那里,武修文正带着六年级朗诵社的成员进行最后的排练。他们准备在今天的社团日汇演上表演一首慷慨激昂的现代诗。
他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袖子随意挽到手肘,露出结实的小臂。阳光下,他似乎比一周前清瘦了些,眉宇间笼罩着一层若有若无的阴郁,但在面对学生时,那层阴郁又被一种近乎强打精神的专注所取代。
“停!李明,你的情绪还不够饱满!”武修文的声音透过嘈杂传来,带着沙哑,却异常清晰,“‘波涛’这两个字,要有力量!要想象大海的力量!再来一遍!”
那名叫李明的男生深吸一口气,大声重新开始。武修文认真听着,不时上前一步,亲自示范,他的手势有力,眼神投入,仿佛暂时忘却了所有烦忧。
黄诗娴的心微微揪紧。他表现得太平常了,平常得让她几乎要怀疑那晚他眼底的痛楚和那句沉重的嘱托,只是她的一场噩梦。可她知道不是。他越是表现得正常,那份刻意维持的平静之下,隐藏的惊涛骇浪就越是让她不安。他像一根绷紧的弦,她甚至能听到那细微的、即将断裂的颤音。
“诗娴!你看我们班孩子做的环保机器人,像不像样!”郑松珍兴冲冲地跑过来,手里举着一个用纸盒和瓶盖拼成的、歪歪扭扭的“机器人”,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兴奋。
黄诗娴连忙收回目光,笑着接过:“很棒啊!松珍,你们班孩子创意真好。”
“那当然!”郑松珍得意地扬扬下巴,随即凑近黄诗娴,压低声音,八卦之魂又开始燃烧,“欸,我刚刚看到修文老师指导朗诵了,帅还是那么帅,就是感觉……好像有点累?你们那天晚上后来没事吧?他莫名其妙说什么相信不相信的,怪吓人的。”
黄诗娴的心猛地一跳,面上却努力维持着平静:“能有什么事?他可能就是那段时间压力太大了,没休息好。”她不想,也不敢对任何人透露那份不安,只能将它紧紧捂在心里,任由它发酵。
“也是哦。”郑松珍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注意力很快又被自己班上一个孩子的呼喊吸引走了,“来啦来啦!我的小祖宗你别把机器人摔了!”
看着郑松珍跑开的背影,黄诗娴轻轻吐出一口气。她再次望向武修文的方向。他刚好结束指导,学生们散开休息,他独自走到树荫下,拿起一瓶水,仰头喝了几口。喉结滚动,侧脸在斑驳的光影里显得格外清晰,也格外……孤独。
就在这时,武修文似乎感应到她的注视,猛地转过头来。
目光在空中猝不及防地相遇!
黄诗娴的心脏几乎漏跳一拍。她看到他眼底一闪而过的慌乱,以及一种深不见底的、复杂的情绪,像是愧疚,又像是无法言说的痛苦。但那情绪消失得太快,快得让她以为是错觉。他随即对她扯出一个极其短暂的、近乎安抚的笑容,然后便迅速移开了视线,重新走向那群等待他的学生。
那一刻,黄诗娴清楚地知道,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他们之间,隔了一层看不见的膜。他在膜的那一边,独自承受着风雨;她在这一边,被他的“信任”二字画地为牢,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能为力。
这种认知让她心里涌起一阵尖锐的酸涩和frustration(挫败感)。
“黄老师!我们的风铃卖掉啦!”班上的小班长举着几张零钱,兴奋地跑过来报告,脸上红扑扑的,满是成就感。
孩子们纯真的喜悦像阳光一样,短暂地驱散了黄诗娴心头的阴霾。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将注意力拉回到眼前热火朝天的义卖场上。
是啊,校园依旧充满活力。学生们在活动中展现出的创造力和热情,像热带植物般疯狂生长。而这份几乎要灼伤人的活力背后,谁又能说,没有武修文、黄诗娴这些青年教师倾注的心血和带来的新鲜气息呢?他们自身的专业成长,他们之间那份隐秘而甜蜜的情感(至少曾经是甜蜜的),仿佛也化作了无形的养分,滋养着这片教育的土壤。
只是现在,那甜蜜里掺入了太多未知的苦涩。
社团日汇演将“活力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学校简陋的礼堂里座无虚席,灯光聚焦在小小的舞台上。武修文指导的六年级朗诵社是压轴节目。
当孩子们整齐地走上舞台,背景音乐——一段雄浑的交响乐片段响起时,原本有些喧闹的礼堂渐渐安静下来。
武修文站在舞台侧面的阴影里,双手紧握成拳,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台上的学生们身上,那份专注,近乎虔诚。只有离得最近的黄诗娴(她负责后台协调)能看到,他额角渗出的细密汗珠,以及他微微颤抖的指尖。
他紧张。不是因为演出,而是因为别的。黄诗娴敏锐地察觉到。他似乎把某种无法宣泄的压力,都寄托在了这场演出上,仿佛演出的成功,能暂时证明什么,或者抵挡什么。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领诵的男生声音洪亮,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越,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耳朵。
孩子们的情绪饱满,动作整齐,将诗歌中与海浪搏斗的勇气和力量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完全投入的状态,显然感染了台下的观众。就连原本对普通话朗诵持保留态度的个别本地家长,也忍不住微微颔首。
黄诗娴看着舞台上光芒四射的孩子们,又看向阴影里那个紧绷的身影,心里百感交集。他是多么用心地在教导这些孩子啊!他用他的文学素养,点燃了孩子们对语言的热爱。这样的他,怎么会……怎么会招惹上那种能让他瞬间面无血色的麻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