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高考落榜 (第2/2页)
“叮叮叮”的铃声打断了陈阳的思绪,考试已经结束了。他看着还有三分之一空白的试卷,无奈地交了卷。监考老师在教室里忙碌了起来,陈阳逃出了考场。这几天父亲一直都在做后勤保障工作,他带着询问的目光望着儿子。没有办法了,陈阳只好跟父亲说这次考试很难,可能考得不理想。父亲沉默了一会儿,递上水壶,便带着陈阳回家了。回到温馨的家,只见母亲刘云香正忙碌于厨房之中,准备着晚餐。母亲身材中等,四十二岁的年华在她那张和蔼可亲的脸庞上留下了温柔的痕迹,她的眼神中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慈爱与关怀。自幼以来,她对我们兄妹三人便呵护备至,以无尽的耐心与善良陪伴我们成长。
“妈,我回来了。”陈阳带着一丝惭愧轻声呼唤道。
“哦,好啊,乖儿子回来了,饭菜就快弄好了。”母亲在厨房里高声回应,语气中满是喜悦,“以后你就是大学生了,我应该叫你名字才更合适呢。”
考试后的几日里,陈阳因担忧成绩而心神不宁,坐立难安。父亲见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唯有把握当下,方能活出真我。”这番话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陈阳焦灼的心田,使他终于放开了心中的枷锁。
经历了那个被称为“黑色七月”的漫长等待后,高考成绩终于揭晓。然而,结果却如陈阳所料,485分的成绩让他遗憾落榜。这一消息在村里掀起了轩然大波,毕竟,作为众人眼中的优秀学生,他的落榜实在出人意料。在当时,485分的成绩连最低的医专和师专学校的录取线都未达到,而那些学校的分数线都徘徊在520分左右。在那个年代,考上大学意味着毕业后能拥有稳定的工作,因此,高考的竞争异常激烈,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虽然高考的最终成绩比陈阳自己预估的少了四十多分,但他并未过于伤心,只是感到有些头晕目眩,仿佛一切计划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然而,当他回过神来,心中更多的是对父母的愧疚。他们为了他的成长付出了无数辛劳,满心期望他能成龙成凤,却未能如愿。对于陈阳自己而言,他并未过于自责,因为他深知成绩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它反映了每一次内心的挣扎与成长。他所愧疚的,是那些深爱着他、他也深爱着的人们,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期望未能如愿以偿。然而,他坚信自己无愧于心,因为他已经付出了所有的努力。母亲刘云香因自己年少时未能读书而深感遗憾,因此,在她心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她坚持要陈阳继续求学,要么选择复读,要么自费上大学。然而,陈阳却对母亲的观点颇为反感。他深知复读成功的几率渺茫,而自费大学的费用又高昂得令人望而却步。相比之下,父亲则显得更为开明,他让陈阳自己在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选择。
为了劝说陈阳继续读书,母亲刘云香不惜发动亲戚朋友轮番到家中相劝。那几天,陈阳仿佛置身于全毒的旋涡之中,备受煎熬。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走出家门,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一番。恰好此时,父亲的朋友程火仔即将前往浙省巨州市做小买卖。程火仔身材中等,脸色黄里透红,夸张的一排抬头纹和略显凌乱的胡子为他平添了几分沧桑感。火仔叔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他在巨州打工多年,生意也逐渐有了起色。村里很多人出去打工都会找他帮忙照顾,因此,如果陈阳能跟火仔叔一起出去打工,父母肯定会放心不少。
于是,陈阳开始不断地向父母游说自己的想法。他告诉他们,即使不读书,他也能够创造出一番事业,并列举了许多成功的例子。最终,父母无奈地同意了陈阳的决定。出门前的那个晚上,父母邀请火仔叔来家中吃晚饭。饭后喝茶时,陈阳隐约听见母亲对火仔叔说,希望他能带陈阳出去尝尝苦头、碰碰壁,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劝他回来读书。这大概是父母为了让他继续读书所做的最后努力吧。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的爱如此深沉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