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泰山下水 (第2/2页)
毛熊工程师骄傲地挺起胸膛:"这是我们列宁格勒设计局的最新专利!"
接下来的三天里,陈樾以同样的方式"参观"了"快速"级驱逐舰、"里加"级护卫舰甚至一艘"威士忌"级潜艇。每次回到招待所,他都会立即将扫描到的数据整理成笔记,常常工作到凌晨。警卫排的战士轮流在门外站岗,确保没有人打扰他。
最后一晚,瓦西里少将在基地军官俱乐部设宴招待。伏特加喝到第三轮时,少将已经满脸通红,拍着陈樾的肩膀说:"陈,你是个聪明人。但你要知道,战舰不是拼积木,光看几眼是学不会的!"他打了个酒嗝,"我们毛熊用了三十年才建立起现在的海军体系!"
陈樾举杯微笑,杯中的伏特加一滴未动:"您说得对,我们还有很多要向老大哥学习。"他在桌下悄悄按下了录音笔的停止键。
回到大连后,陈樾立即召集了舰船设计团队。八月的会议室里,四台电扇开到最大档位,却驱不散三十多人聚集产生的闷热。陈樾挂出一张巨大的图纸,上面写着"泰山号武器系统设计方案",字迹工整得像是印刷出来的。
"这是根据我们实地考察和现有技术设计的武器系统。"陈樾用教鞭敲了敲黑板,教鞭顶端的小红旗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摇晃,"包括声呐、雷达、主炮、防空武器、鱼雷、深水炸弹和火控系统七大子系统。"
老专家们传阅着草图,不时发出惊叹。"这雷达设计...用了相控阵技术?""主炮的供弹系统很独特啊,双路供弹?""防空系统居然能同时锁定12个目标!"
"问题是,"白发苍苍的武器专家刘老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充满疑虑,"这些系统我们都没造过,怎么确保能实现?特别是这个火控计算机,我们连晶体管都还依赖进口呢。"
陈樾胸有成竹地打开保险柜,取出一叠文件:"这是我和团队整理的参考资料。"实际上,这些都是系统根据扫描数据生成的图纸,只是经过了"去毛熊化"处理——所有俄文标注都被替换成了中文,部分设计参数也做了调整。
接下来的五个月,设计团队进入了疯狂的工作状态。陈樾将大家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子系统。他自己则像蜘蛛一样坐镇中央,每天在各个小组间穿梭,协调进度,解决技术难题。设计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警卫不得不每隔两小时就来催一次人。
十月份的一个雨夜,雷达组的张工浑身湿透地闯进陈樾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个烧焦的电路板。
"又失败了!"张工沮丧地把电路板拍在桌上,溅起几颗细小的水珠,"探测距离连设计要求的一半都达不到!已经烧了第三块板子了!"
陈樾接过电路板对着台灯仔细观察,焦黑的痕迹显示出明显的过载特征。突然,他眼前一亮:"试试用波导管代替同轴电缆。"他在纸上画了个简图,线条干净利落,"这样能减少信号损耗,还能提高功率容量。"
张工盯着草图看了半天,突然一拍脑门,震得桌上的茶杯都跳了一下:"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微波传输!这样就可以避开低频干扰了!"他抓起草图就往外跑,连伞都忘了拿。
1957年元旦,当最后一个子系统的设计图纸完成时,整个团队都累得东倒西歪。有人趴在绘图板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铅笔;有人靠在墙角打鼾,眼镜歪在一边。陈樾却精神抖擞地站在会议室中央,手里举着一瓶茅台。
"同志们,我们创造了历史!"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充满力量,"'泰山号'将成为亚洲最先进的战列舰!"他用力拔开瓶塞,醇厚的酒香立刻弥漫开来,"今天,我们不醉不归!"
三月的船坞里,"泰山号"的主体建造完成,开始安装武器系统。巨大的吊车将主炮塔缓缓吊起,工人们像蚂蚁一样在舰体上忙碌。陈樾每天都泡在现场,亲自监督每一个关键部件的安装。
"主炮塔的基座要再检查一遍!水平度误差不能超过0.05度!"
"雷达天线安装前必须做防腐蚀处理!海上的盐雾可不是开玩笑的!"
"鱼雷发射管的密封测试做了吗?要加压到1.5倍工作压力!"
五月的一个晴朗早晨,"泰山号"终于迎来了下水仪式。码头边彩旗招展,军乐队奏响雄壮的《人民海军向前进》。陈樾站在观礼台上,看着这艘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巨舰缓缓滑入水中,溅起的浪花在阳光下形成一道小小的彩虹。他的眼眶有些湿润,悄悄抹了抹眼角。身后的小张递来一块手帕,他摇摇头,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海腥味的空气。
海试阶段并不顺利。七月份的一次试射中,主炮的液压系统出现故障,导致一枚训练弹卡在了炮膛里;九月份,雷达在台风天气下失灵,差点导致舰船偏离航线。陈樾带着团队一次次改进,常常连续工作36小时不休息。小张不得不动用生活秘书的特权,强行把他按在舰长室的床上睡了四个小时。
"陈工,您去睡会儿吧。"小张第五次来催时,声音里已经带着哭腔,"您这样下去会垮的!"
陈樾摇摇头,眼睛盯着示波器上跳动的波形:"等这个问题解决了再说。你去给我泡杯浓茶,越浓越好。"
十月底,所有测试数据终于达标。副首辅亲自登舰视察,看着指挥室里先进的火控系统,不禁感叹:"这比毛熊最新型的战舰还要先进啊!他们的'斯维尔德洛夫'级都没有这么完善的电子系统!"
陈樾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显得更深了:"我们吸收了很多国家的先进技术,再加上自己的创新。"他没说出口的是,这些"创新"大多来自系统对美苏技术的融合优化。
十二月的寒风中,大连造船厂的工人们开始了第二艘"泰山级"战列舰的建造。陈樾站在船台上,望着远处海天一色的地平线,呼出的白气在眼镜上结了一层薄霜。生活秘书小张给他披上军大衣:"陈工,回办公室吧,外面太冷了,您感冒才刚好。"
陈樾却一动不动,目光仿佛穿透了远方的海平线:"你知道吗?五年后,我们要造的就不是这种大炮巨舰了。"
"那造什么?"小张好奇地问,把热乎乎的暖手袋塞进陈樾手里。
陈樾笑而不答,只是轻轻说了句:"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他的目光落在港口的另一侧,那里刚刚平整出一块新的船坞用地。
回到办公室,陈樾打开笔记本,开始勾画新的蓝图。窗外,渤海湾的海浪轻轻拍打着码头,仿佛在诉说着夏国海军未来的航程。在笔记本的扉页,他写下了一行字:"走向深蓝。"笔迹力透纸背,像是某种庄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