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7章 东西够了 (第1/2页)
卡车在黎明前的微光里,悄无声息地滑进了废弃的厂区。
沈青云几乎是冲出来的,他花白的头发在冷风里乱舞,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工装沾满了油污。“怎么样?拿到了?”
杜宇泽跳下车,把那个小铁盒递过去。
沈青云一把接过,打开盒盖,浑浊的眼珠子死死盯着里面的东西。他伸出布满老茧和伤痕的手,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密封圈,凑到眼前。片刻之后,他长出了一口气,整个人都松弛下来。“是真货……是好东西。”
他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
“就这么点?”另一个沙哑的嗓音从车间门口传来。一个五十岁上下的男人走了出来,他身材干瘦,穿着一件油腻的皮围裙,手里拎着一把大号扳手,正是厂里最好的钳工,李鬼手。“二十个?够干什么的?塞牙缝都不够!”
沈青云的脸垮了下来。“小杜,就这些?”
“老金只有这些。”杜宇泽回答。
“我早就说了,黑市上的东西信不过!”李鬼手把扳手往工作台上一扔,发出刺耳的撞击声,“费了这么大劲,就换来这点玩意儿?我们连一次完整的地面测试都做不了!”
庞清泉从驾驶室里下来,腿还有点软。他靠着车门,想辩解几句,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昨晚的经历让他现在还心有余悸。
“东西够了。”杜宇泽说。
“够?”李鬼手嗤笑一声,他上下打量着杜宇泽,像在看一个说胡话的傻子。“年轻人,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气动修改,最关键的就是验证!我们要反复测试机翼在不同姿态下的涡流形态,找到那个临界点!二十个密封圈,一次高压运转就可能全部报废!一次!你懂吗?”
“我们没有验证的条件。”沈青云叹了口气,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别说反复测试,我们连风洞都没有。整个基地,只有研究院那台宝贝疙瘩,排队都排到明年了。没有风洞,我们做的所有修改,都只是纸上谈兵。”
绝望的气氛在几人之间弥漫。李鬼手烦躁地在车间里踱步,庞清泉低着头,沈青云则呆呆地看着手里的铁盒,仿佛那不是希望,而是一个沉重的讽刺。
“我们可以自己造一个。”
杜宇泽的话让空气瞬间凝固。
李鬼手停下脚步,转过身,用一种看外星人的表情看着他。“你说什么?自己造一个?造什么?风洞?你知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那是几百吨特种钢,是超高精度的控制系统,是能吞掉一座小城电力的怪物!你跟我说我们自己造一个?”
“不是风洞。”杜宇泽的语调没有丝毫波澜,“是一个可以模拟高速气流的测试平台。”
他说着,走向车间角落里那架被拆得七零八落的歼5。机头部分已经被吊车卸下,露出了里面复杂的管线和结构。
“把机头吊起来,悬空固定。”杜宇泽指着那巨大的金属构件,“清空前方二十米的空间。”
“然后呢?”沈青云跟了过来,他预感到杜宇泽要说什么,但又不敢相信。
“用那个。”杜宇泽指向车间另一头的一台大家伙——那是厂里用来给锅炉送风的工业鼓风机,功率巨大,一启动,整个车间都会嗡嗡作响。
李鬼手彻底被激怒了。“用鼓风机吹战斗机?杜宇泽!我不管你是什么来头,但你不能拿我们的心血开玩笑!那是胡闹!你会被气流撕成碎片的!”
“气流不稳定,数据完全没有参考价值。”沈青云也摇头,他虽然欣赏杜宇泽的胆识,但这个想法实在太离谱了,“吹出来的风是紊流,跟飞机在天上遇到的高速层流完全是两回事。”
“我们可以让它变成‘层流’。”杜宇泽说。
“怎么变?你用嘴吹吗?”李鬼手毫不客气地嘲讽。
杜宇泽没有理他,他走到一台落满灰尘的控制台前,迅速扫视着上面的仪表和开关。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
【系统:分析现有工业鼓风机性能参数,匹配歼5翼根0.8马赫状态下所需流场特征。】
【系统:计算中……需要前置条件:精确的攻角与侧滑角。】
“李师傅,”杜宇泽转过身,“我需要你把机头吊臂的角度调到上仰五点二度,左偏一点五度。”
“我凭什么听你的?”李鬼手脖子一梗。
“信我。”杜宇泽只说了两个字。
这两个字,让旁边的庞清泉身体一震。又是这两个字。在废料场里,就是这两个字,让他们从绝境中逃了出来。他张了张嘴,对李鬼手说:“李师傅……要不……试试?”
李鬼手瞪了庞清泉一眼,又看看沈青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