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9章 为国争光 (第1/2页)
三个月后,热处理二车间不再是坟墓。
那台被李卫国称为“李逵”的改装炉,成了整个车间的心脏。它丑陋,笨重,身上布满了焊接的疤痕和新旧不一的管线,像一头从废铁堆里爬出来的缝合巨兽。但它的胸膛里,跳动着超过一千五百摄氏度的炽热之心。
当第一根色泽均匀、直径三英寸的砷化镓单晶锭被成功拉出时,整个车间死寂了三秒。
沈青云第一个冲上去,戴着厚厚的手套,像是捧着刚出生的婴儿。他语无伦次,重复着“纯度”和“完整性”这两个词。
李卫国没动。他只是靠在斑驳的墙上,点燃一支烟,手却在抖。烟灰落了他一身,他浑然不觉。十五年的噩梦,被这根晶莹剔透的圆柱体,砸得粉碎。
成功的消息长了翅膀。
厂里的嘉奖令和一笔丰厚的奖金很快下来,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别的东西。
“技术交流展示会?”杜宇泽看着手里的红头文件,“这么快?”
“上面很重视。”沈青云的激动还没过去,“好几个兄弟单位都提出了申请,想来学习我们的‘低温直拉法’经验。这是荣誉!”
李卫国在一旁擦拭着一台真空泵,冷不丁地插了一句:“是来看我们笑话的吧?看我们怎么用一堆垃圾炼出金子?”
“老李,你怎么说话的!”沈青云不悦,“这是技术突破,是为国争光!”
“我只知道,看热闹的永远不嫌事大。”李卫国拧紧一个螺栓,发出刺耳的金属摩擦。
杜宇泽把文件放在工作台上。“除了兄弟单位,还有谁?”
“还有……”沈青云顿了一下,“一位外方的技术顾问,说是我们引进生产线的那个德国公司的,叫贝克。他刚好在国内考察,听说了我们的事,厂里就顺便邀请了。”
李卫国停下了手里的活。他抬起头,布满油污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德国人?”
“对。”
“他来看我们的‘李逵’?”
“是来看我们的成果。”沈青云纠正道。
“哼。”李卫国重新低下头,不再说话。
杜宇泽心里却是一动。他想起系统资料库里,关于这个时期常见的技术窃取手段。所谓的技术顾问,往往是情报刺探的先锋。
“这次展示会,我来主讲。”杜宇泽做了决定。
沈青云一愣:“我来讲不是更合适吗?技术细节我最清楚。”
“你负责回答技术问题。”杜宇泽说,“我会把控范围。李师傅,你什么都不用说,也什么都不用做,就待在车间里,守着你的‘李逵’。”
李卫国没应声,算是默认了。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前排是厂领导和几个兄弟单位的技术负责人,他们是真的好奇,也是真的佩服。后排,一个金发碧眼的德国人显得格外出挑。他叫贝克,西装革履,气质温文,与周围穿着朴素工装的技术员格格不入。
杜宇泽站在台前,身后是投影幕布。
他没有讲太多过程,没有提那个破旧的车间,更没有展示“李逵”那张牙舞爪的照片。他只展示结果。
一张张晶体切片的检测数据,一条条性能优越的曲线图。
“……基于以上数据,我们暂定名为‘曙光三号’的实验炉,所生产的砷化镓单晶,在纯度、位错密度等关键指标上,均已达到或超过了我们现有进口材料的水平。”
台下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叹和议论。
“太了不起了!用国产设备做到这个程度……”
“这个位错密度,简直不可思议!”
提问环节,兄弟单位的问题都很实在,集中在温场控制和晶体旋转速度上。杜宇泽和沈青云配合着,有选择地回答了一些非核心的参数。
轮到贝克时,他微笑着站起来,用一口流利的中文提问。
“杜先生,沈教授,恭喜你们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我有一个问题,这种高品质的衬底材料,对于你们正在研制的雷达系统,具体会带来多大程度的信噪比提升?有具体的预期数值吗?”
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表情都变得微妙。这是一个极其刁钻的问题。它跳过了材料本身,直接刺向了最终的应用核心——雷达性能。
沈青云作为一个纯粹的学者,几乎是本能地就要开口回答。他为这个项目付出了全部心血,太想分享这份成果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