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1章 破坏 (第1/2页)
那间巨大的会议室里,空气凝固得像铅块。
“天弩”项目的核心成员悉数到场,一张张熟悉的脸孔上,此刻都写满了惊疑与不安。他们交头接耳,猜测着这场深夜紧急会议的缘由。没人知道陈工已经被带走,只当他缺席。
门开了。高建军走了进来,身后跟着杜宇泽。
所有议论声戛然而止。
“各位。”高建军站到主位前,双手撑着桌面,“长话短说。今天下午的试飞,是一次蓄意的破坏行动。”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随即是压抑不住的哗然。
“破坏?”一个负责动力系统的总工程师站了起来,“不可能!我们检查了所有数据,是襟翼驱动电机过载!”
“那不是故障。”高建军打断了他,“是人为。执行人,是陈工。”
这个名字像一颗炸弹,在人群中引爆。没有人愿意相信。陈工,那个勤勤恳恳,在项目里待了十多年的老实人,会是间谍?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人质问。
“为了钱。”高建军的回答简单而残酷,“他出卖了‘天弩’的数据,换取他女儿在海外的治疗费用。”
他没有提及细节,但这两句话已经足够。同情、愤怒、鄙夷、惋惜,复杂的情绪在每个人脸上交织。信任的链条上,一个环节的断裂,让所有人都开始怀疑彼此。
“人,已经被国安部门控制。从他嘴里,我们得到了一个代号。”高建军环视全场,“秃鹫。”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个词沉入每个人的心里。
“一个专业的情报组织。他们的目标,就是‘天弩’。从现在开始,成立专项行动组,代号‘捕鹫’。由我总负责,厂保卫科、国安三局联合行动。”
他的手指向了角落里的一个中年男人。那人身材不高,但敦实硬朗,皮肤黝黑,穿着一身半旧的蓝色工装,与会议室里的白衬衫们格格不入。
“庞清泉,保卫科科长,负责所有地面行动和人员排查。”
庞清泉站了起来,对着众人点了点头,动作简短有力。
“杜宇泽,”高建军又看向另一边,“负责技术支持,情报分析。”
“等一下。”庞清泉开口了,声音沙哑,像砂纸磨过木头,“高部长,我有疑问。”
高建军示意他说。
“陈工在我们厂里十几年,档案清白,政审次次都过。他是怎么被策反的?我们的防谍反渗透工作,每周都在强调,难道都是废纸?”他的话,与其说是疑问,不如说是质问。保卫科的脸,被这件事打得生疼。
“他们的手段比你想象的更隐蔽。”杜宇泽替高建军回答了,“他们没有直接接触陈工,而是利用了他女儿的病。通过一家海外医疗咨询机构,向他推荐了美国一家医院的所谓‘临床试验’,然后以‘慈善基金’的名义,精准地支付了每一笔费用。陈工甚至可能没见过任何一个‘秃鹫’的人。”
庞清泉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花几十万美金,就为了策反一个工程师,换一次返航?”
“这不是一次性的交易。”杜宇泽否定道,“这是一笔投资。他们要的不是让飞机返航,而是通过这次可控的‘小故障’,测试陈工的服从度,并建立一条长期、稳定的情报通道。这次是数据,下次可能就是核心图纸,甚至是破坏性的植入程序。”
“纸上谈兵。”庞清泉哼了一声,毫不掩饰他的轻蔑,“你一个搞电脑的,懂什么叫策反?”
“我不懂策反。”杜宇泽的反应很平静,“但我懂数据。陈工已经交代了他们的联络方式。”
“是什么?”庞清泉追问。
“死信箱。”
这个词一出,庞清泉的表情稍微缓和了一些。这是他们熟悉的老派间谍手法。
“地点呢?”
“市区,解放路和中山路交叉口,废弃的3号邮筒。”
“很简单。”庞清泉立刻有了方案,“派人二十四小时蹲守,谁去投递,就地抓捕。带回来,我有的是办法让他开口。”
“不行。”杜宇泽直接否决。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两个人的对峙上。
“你说什么?”庞清泉以为自己听错了。
“我说不行。”杜宇泽重复了一遍,“你抓到的,只会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交通员。一个花几百块雇来的临时工。一旦他失联,‘秃鹫’的整条线都会立刻休眠,切断所有联系。我们唯一的线索,就断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