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朝堂风波 (第2/2页)
李庆志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借这个机会,让谢宁当众陈述功绩,再为他造一波声势,彻底坐实这大齐英雄的名号。
闻太尉抚着胡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然而,谢宁的回答,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启禀陛下。”
谢宁的声音,清晰地回荡在金銮殿上。
“臣奉旨巡查,不敢有丝毫懈怠。然汴城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恢复生机,转危为安,非臣一人之功。”
“是陛下天恩浩荡,第一时间拨付赈灾银两,稳定了人心。是神策军将士不畏生死,与民同劳,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河堤。”
“更是汴城数万百姓,在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惨剧后,并未消沉绝望,而是在朝廷的感召下,万众一心,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
“臣在汴城所见,是君爱民,民敬君,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此等精神,才是汴城得以新生的根本原因。”
“至于那些跳梁小丑,阴谋诡计,在这煌煌大势面前,不过是螳臂当车,不堪一击。臣所做的,不过是顺应天意,顺应民心,将这些蛀虫与垃圾,清扫干净罢了。”
他一番话说得不卑不亢,滴水不漏。
将所有的功劳,都归于皇帝的领导,军队的付出,和百姓的努力,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只扮演了一个顺水推舟的角色。
这番话,听得龙椅上的李庆志心花怒放,龙颜大悦。
好一个谢宁,不骄不躁,不贪功,不自傲!
既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又懂得如何给足君王面子。
如此臣子,何愁大齐不兴啊!
李庆志心里那个美。
“好!说得好!”
李庆志忍不住抚掌赞叹。
“靖安伯谦冲自牧,国士无双!”
满朝文武,不少人也暗暗点头。尤其是闻太尉一派的官员,更是面露赞许之色。
这番话说得太有水平了,既彰显了功绩,又表现了谦逊,让那些想挑刺的人,根本无从下口。
然而,总有那么些不开眼的人。
就在此时,一名御史大夫从文官队列中站了出来,此人名叫孙敬,是相国宇文太极的门生。
“陛下,臣有本奏。”
“准。”
孙敬先是假惺惺地对着谢宁拱了拱手,皮笑肉不笑地道:“靖安伯劳苦功高,臣亦是万分敬佩。”
“只是,臣近日风闻,靖安伯在汴城期间,行事似乎有些......逾越了法度。”
还是来了。
谢宁眼观鼻,鼻观心,连眼皮都未曾抬一下。
李庆志的脸色则微微一沉:“孙爱卿,有话直说。”
“是。”
孙敬壮了壮胆,声音陡然拔高。
“据闻,靖安伯在汴城,曾动用一股神秘的江湖势力,大肆抓捕,甚至......私设公堂,滥杀无辜。”
“其中不乏一些与案情并无直接关联的商贾。臣斗胆请问,靖安伯身为朝廷钦差,代天巡狩,为何要与江湖草莽沆瀣一气?”
他嗓音一顿,继而道:“又是谁,给了您不经三司会审,便可随意处决人命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