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名将落幕 (第1/2页)
右扶风,城外大营。
肃杀之气,笼罩着连绵的营盘。
三万汉军精锐在此驻扎,军容整齐,旌旗林立。
这是大汉最后的脊梁之一,由当代名将皇甫嵩亲手打造。
然而今日,
这份宁静与威严却被打破。
地平线上烟尘滚滚,一支约莫五千人的西凉骑兵,黑压压地逼近大营。
他们装备精良,气焰嚣张。
为首三人,正是当朝相国董卓之弟董旻,以及副将张济、樊稠。
大营箭楼上的哨兵早已通报。
经过双方使者短暂的往来交涉。
皇甫嵩下令,打开了沉重的营门。
他身着全套甲胄,立于门内。
身后是数十名亲兵与长史梁衍等幕僚。
他面色凝重地看着董旻一行人策马而入。
董旻并未下马,只是在马上倨傲地拱了拱手。
他身侧一名藏在队伍中的小宦官则催马向前,从怀中掏出一卷黄绫诏书,展开。
那宦官捏着尖细的嗓子,当着两军将士的面,高声宣读:
“……左将军皇甫嵩,以宿将之资,屡著勋劳,镇卫西境,功在社稷……”
开头的褒奖之词,让皇甫嵩身后的一些将士脸上纷纷露出自豪之色。
然而,
宦官的语调一转,接下来的内容,却像一盆冰水,从头顶浇下!
“……特进位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增邑八百户!”
“着即日交卸兵权,率亲从三十骑返京面圣述职!”
“其所部三万精锐,由新任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董旻暂领。”
“分屯渑池、华阴二隘,以固京师!”
诏书读完,全场一片死寂。
每一个字,都像一记重锤,砸在皇甫嵩和他麾下将士们的心上。
车骑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
这是何等荣耀的官位,位同三公!
可后面那句“交卸兵权”,却将这一切荣耀都变成了赤裸裸的羞辱!
这是明升暗降,是釜底抽薪!
皇甫嵩立在原地,如同一尊石雕。
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看不出喜怒。
但握着剑柄的手,指节已经捏得发白。
他能感受到身后三万将士投来的目光,有错愕,有不甘,更多的是愤慨!
这支军队,是他一手带出来的,是他平定黄巾的依仗,是他身为武将的全部荣耀!
现在,董卓一纸诏书,就要将这一切都夺走!
“将军!不可!”
长史梁衍猛地跨前一步,凑到皇甫嵩耳边,声音压得极低,却充满了急切。
“此必是董卓矫诏!”
“意在夺公兵权!”
“将军手握三万精锐,何惧他区区五千骑兵!”
“只要将军一声令下,我等愿为将军死战,诛杀国贼!”
皇甫嵩却缓缓地摇了摇头。
他的目光,落在那卷黄澄澄的诏书上,落在那刺眼的朱红玺印上。
“这不是矫诏。”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一丝疲惫,
“诏书上的传国玉玺印,是真的。”
“且,这份诏书,合情合理。”
“合理?”梁衍大急。
“是啊。”皇甫嵩苦笑一声,
“他升我高位,位列车骑将军,已是天大的恩荣。”
“我若不从,即为抗旨不遵之叛贼。”
“他便有了「大义」之名,可调动天下兵马,名正言顺前来「平叛」”
“那时,你我身死族灭事小。”
“可这三万随我出生入死的将士,皆成叛逆,万劫不复矣!”
董卓此计,阳谋也。
堂堂正正,却让人难以破解。
那小宦官久等无果,在董旻一个冷厉的眼神示意下,不耐烦地催促起来:
“皇甫将军,还请接旨谢恩吧!”
“莫要让陛下与相国大人久等了!”
这一声催促,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皇甫嵩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仿佛要将胸中所有的不甘与愤懑都吐出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