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媒体的追踪 (第2/2页)
“我没想到,四十年后,我能用这种方式回到那里。“王凤娟轻声说,手指轻轻触碰画框。
3.意外的重逢
签售环节开始后,王凤娟坐在长桌后,机械地在画册上签着自己的名字。她的手腕已经发酸,但排队的人依然看不到尽头。
“下一位。“工作人员例行公事地喊道。
一个坐着轮椅的老人被推上前来。他穿着笔挺的中山装,稀疏的白发梳得一丝不苟,胸前别着几枚褪色的勋章。
王凤娟的笔尖顿住了。她缓缓抬头,对上一双熟悉又陌生的眼睛——眼睑下垂,布满老年斑,但那锐利的目光却和四十年前一模一样。
“郑...郑书记?“她的声音哽住了。
老人颤抖着伸出手:“小王啊...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见到你。“
王凤娟的手被他握住,那触感干枯却有力。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当年就是这位郑书记亲自给她戴上大红花,拍着她的肩膀说“好好干“。
“您...您还记得我?“
“怎么不记得!“郑书记的声音沙哑却洪亮,“红星厂最年轻的技术标兵,一天接线头1072个的纪录保持者!“他指了指轮椅后面站着的年轻人,“这是我孙子,在省工会工作。他看到报道,专门带我来找你。“
王凤娟的眼眶湿润了。她没想到,在别人眼中,她从来不只是“李强的母亲“或“周梅的婆婆“,而是一个有自己名字和成就的人——王凤娟,那个创造过纪录的纺织女工。
“小王啊,“郑书记凑近一些,身上带着淡淡的药味,“当年厂里对不起你。那么好的苗子...应该送去大学深造的...“
一滴泪水终于挣脱眼眶,落在签售桌上。王凤娟急忙用手去擦,却越擦越多。周梅悄悄递来纸巾,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
“不怪厂里。“王凤娟深吸一口气,“那时候...大家都这么过来的。“
郑书记摇摇头,从怀里掏出一本发黄的相册:“我给你带了些东西。“
相册翻开,是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年轻的王凤娟在机器前操作,在光荣榜前微笑,在表彰会上发言...每一张旁边都工整地标注着日期和事件。
“我退休前整理的厂史资料。“郑书记的声音里带着骄傲,“你可是我们厂的骄傲啊!“
王凤娟再也控制不住,泪水如决堤般涌出。四十年来,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那个被遗忘的自己——年轻,自信,眼中闪着光。
4.家庭的涟漪
画展结束后,王凤娟的名气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社交媒体上她的故事被疯狂转发,甚至还有出版社联系她出画册。
但最让她意外的,是家人的变化。
李强开始主动承担更多家务,甚至学着做饭。周梅推掉了几个加班,陪她去参加后续的访谈活动。而婷婷,则骄傲地向每个幼儿园小朋友炫耀:“我奶奶是大画家!“
一个周末的傍晚,王凤娟坐在阳台上翻看郑书记给她的相册。夕阳把整个客厅染成橘红色,空气中飘着李强炖的排骨汤香气。
“妈。“周梅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礼盒,“送给您。“
王凤娟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套高级水彩颜料和一支专业画笔。笔杆上刻着几个小字:“给最棒的王凤娟女士“。
“我...“王凤娟的喉咙发紧,“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那就画画吧。“周梅在她身边蹲下,眼睛亮晶晶的,“画您想画的任何东西。“
窗外,夕阳渐渐西沉,最后一缕金光透过茉莉花的叶片,在礼盒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王凤娟轻轻抚摸着那支画笔,突然明白了——她的人生,或许可以从这里重新开始。
5.新的画布
夜深了,王凤娟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一张全新的画纸。她蘸了蘸颜料,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没有落下。
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在画纸上投下一道银色的线。远处传来几声犬吠,又很快归于寂静。
王凤娟的笔终于落下——不是纺织机,不是领奖台,而是一张餐桌。桌边坐着四个人:白发苍苍的她,西装笔挺的李强,职业装打扮的周梅,还有扎着小辫子的婷婷。桌上摆着一盆热气腾腾的排骨汤,窗台上,茉莉花开得正盛。
这幅画,她决定取名为《家》。